我们家大宝上小学三年级,临近期末考试,学校布置了很多作业。晚上在辅导大宝功课时,大宝显得有点不耐烦,甚至是有点急躁的情绪。
大宝:“我们数学老师真的是想累死我们吗?平时我们在学校做的练习试卷只有三面,这个周末不仅给我们布置了两张考卷,并且每张考卷都有四面,而且试卷还这么难,真的是快要被累死了,都快有点讨厌数学老师了。”
小朋友有情绪有想法这是件好事情,但是有抱怨的想法就不对头了,于是就与大宝间开启了一场对话。
爸爸:“老师周末布置了这么多作业,我相信肯定是为了你们好。因为老是希望我们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考试之前查漏补缺非常重要。做的题目越多,发现我们不知道的知识点可能性就越大,查漏补缺的机会就越大。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题目不会做是很正常的,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我们在考试之前能够把试卷中这些不会做的全部理解了,那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获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大宝听了点了点头,不耐烦的情绪明显的少了很多。
“嗯,但是题目太难了,我得需要多花点时间,我需要35分钟”,针对刚才我们限定的25分钟,大宝提出了对时间的请求。
“没问题,我十分钟后再进来。”
一场沟通危机就这样得到了缓和。在这次亲子关系的沟通中,共情能力就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从小孩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小孩想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展了对话,让小孩知道我是站在她的立场,我是支持她的,这样在交流沟通过程中就能得到她的信任,沟通也就由原来的对立面成为了有相同立场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