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写作进入了瓶颈期,总有好多话要说,一旦说下去,又迷失在混乱的思绪里。
但不能停止,这是写作的大忌。
我迅速调整,选择自由散漫式的随想,并在记录在自己的朋友圈,每天写四五百字是没问题的。
这么下来,每周积累了不少的文字。
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坚持去做,让“坚持”成为一种仪式,庄重对待,让别人眼里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一、不是不可能,是你不可能
习惯性消极对待超越自己舒适区的事情,总能将自己的优劣势条分缕析,试图将自己打回到那一个让我足够温暖却缺乏活力的地方。猛抬头看到的都是朋友们卯足了劲向上冲的样子。
虽说人各有志,人生节奏有异,不得不承认自己羡慕他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状态。
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好这一生,是不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努力?
废话,当然!
不时去趟爱琴海,放下一切工作呼吸自由空气;拼了命地做项目然后心安理得地拿奖金;摆脱不幸婚姻后依然努力地写作弹琴创业;放下稳定工作继续突破自我返校进修。
这种种背后都是我们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枯燥、焦灼、痛苦、心酸……我所体验过的辛酸苦楚里,都成倍地存在于他们的日常。
我觉得在努力了,原来他们都在更加努力地在生活着。我所谓的努力相比较来说依然在我自己构想出来的舒适区里——要么擅长,要么心之所向——它们对于突破自我从而得到提升缺乏足够的马力,不足以将我所喜欢的东西精神化,连匠气都没有,何谈匠心?
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挑战困难并获得成功不是不可能,你所认为的不可能只是你不可能,你觉得不行,那是你不行。
比如她自己,二流本科毕业,调剂个三流学校读研,最终八次考试五次面试进入全国排名十几位的著名高校读博士。当初没有哪一个觉得这是有可能实现的。
顿觉心虚,有些自认为的不可能确实是在给自己找退路。
努力的人真的很多,只是你的圈子太狭窄。窄到抱怨懒惰将之填满,积极进取无处安放。
我见过进取和努力真正的模样,它们外面都裹了一层叫“仪式感”的东西,由信念支撑,由困难造就的坚强内心做防护。
离成功就是“一线天”的距离,就是那一线,这头是苦到随时想要放弃却又不甘的纠结,那头即是苦尽甘来的由衷喜悦。
二、命运无意撕毁它的美,如果你不想
有一期《朗读者》讲“勇气”。
秋爸秋妈一入场,学生便发出惊呼,我抬头一看,多么郎才女貌的一对,拥有绝对高学历和金领的工作。确实值得惊叹!
可他们的故事又让大家的惊呼变得沉甸甸,抹不开的心塞。
他们有一对跟他们一样漂亮的双胞胎儿子,在应该开口说话的年纪却双双鉴定出自闭症。孩子九岁的时候其中一个又被查出白血病。
这真的不仅仅是苦难而已。
按照鲁迅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这些无辜的生命来说,命运可能无意撕毁美好,可就是这种无法寻觅因果的人生会更重地将一切希冀深埋土里。
董卿问这对夫妇是什么将他们支撑到现在?孩子白血病不再复发,长成了十四岁的帅气小伙,而且这一生他们可能都无法脱离他人的帮扶。
妈妈说,是爱,是父母的天性。她希望孩子可以有尊严地活着。
特别心酸,这可能是身之为人最低层次的要求了,而对他们来说,就连这都需要极大勇气与恒心。
《裸的往事》里说,那段人性与尊严被严重忽视的历史里,赤裸全身劳动只为抵抗炙人的阳光,然后活下去,与动物无异。但作者并不感到耻辱,因为比衣服更美的是内心。那段尊严被时代搁置的年代里,他勇敢地活了下来,用赤裸的羞辱感磨砺出顽强的意志。
对秋爸秋妈来说,这种对内心的打磨一点也不比从维熙轻。他们希望竭尽一生给孩子有尊严的生活,同时他们也需要以身作则,不仅要活下去,而且是好好地活,虽然这辈子孩子们可能都无法体会到父母的爱是什么。
秋妈说,她最大的愿望是比孩子多活一天,这样她就可以一直照顾到他们了。
事情发生了就不可能再有如果,这对夫妻也早就接受了事实,并且建立了有关自闭症儿童的网络互助平台,与上千个有同样状况的家庭互相扶持。
面对悲剧般的苦难,活下去不容易,依然热爱生活更难,这是勇气真正的模样。
所有的苦难都不孤独,世界这么大。看看他们,觉得身为一个母亲,自己多么幸运,我该倍加珍惜,并善待每一天。
三、文学之于生活
梁晓声说,在人的文学生活与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时候,人与文学有着最为紧密的关系。
对贫穷和随之而来的恐惧、痛苦、无奈让它对书籍有着深深的渴望,犹如救命稻草般的珍惜。能救他于物质匮乏深渊的,就是书籍那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也因此对目不识丁的母亲倍加感恩,《慈母情深》里,他写到,无论多么贫困,他母亲都本能地认为,小人书里有做人的营养。
于此,梁晓声在物质极为匮乏,精神食粮惨淡无几的家庭里获得了建立自己精神家园的机会与支持。
或者说,是因为他主动选择了文字,才能真正意义上脱离物质贫困带来的精神贫瘠,拯救了因此让他倍感煎熬的童年时期直至如今。
雨果说,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能提供通往精神国度的道路有许多,但阅读当仁不让是最为直接与重要的那一个。
这个时代,物质早就繁盛多时,也不乏文字与文学。但经由书籍,我们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于我们对待阅读“饥不择食”还是汲汲于经典著作。
阅读可娱乐,可娱情,唯独跳出对这两种阅读需求的时候才能更多地走向内心。通过书籍展现的世界关照现实生活,关照自我,关照内心深处对某种匮乏感的不安。
作家用写作承载情感与理智,我们可以拿来丰富精神世界,唯一不需要对等交换价值的东西,最是难得。
四、一天之内那些无法言说的巧合
昨天看朗读者,提到雨果对梁晓声的影响,我想到了《悲惨世界》中的男主,同样被贫困潦倒折磨过许多年。
我想,有时间再看看这本小说,谁知马上在《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里重温了这个故事。
一个小时之内,有种我的所思想似乎被回应了的神奇之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昨晚还认识了一个作家,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就在两个小时前又在刚从邮箱里拿到的《读者》上面看到他的文章《那样的父亲,那样的母亲》,又强化了我对这个作家的记忆。
还有,前几天我在想一个问题,夫妻之间如何有效分工和互相配合,关于家庭内外应该如何协调与平衡。今天看到了中科院院士潘际銮与身为北大教授的妻子李世豫之间相濡以沫,分工明确的一生,对我似乎有点启发。
我懂,这些经历之间没什么关联性,可依然觉得有种无法言说的巧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来的读来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能启迪思维。拨开云雾见天日,一叶障目抵不住百花清神,多看多读多思,偶然性或许很快成就了必然。
大概过了半个月,在一次阅读中接触到了一个词语——Serendipity——中文就是“不期而遇的收获或好运”或者“好运的奇迹”,解释了我所理不清的这种神奇之感。
原文将这个词语理解为一种意外发现有价值或令人喜悦的事物的天赋和能力。对于这种“神奇的力量”,人人都有机会不期而遇,但有的人却在神奇力量降临时不懂得把握。
我想,之所以我能感受到这股神奇之力,可能在于不常常不间断地思考,终于在某个恰当的时机,我敏感地捕捉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