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古人对生活的高品质追求,到现在依然受用。
清代康熙之时,号“莲坡”的举人查为仁著有《莲坡诗话》,其中记载了湖南湘潭人张灿的一首七绝。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样样不离它。
如今七样皆更改,柴米油盐酱醋茶。”
在如今的快餐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这些浅斟慢酌的东西,似乎渐行渐远。正如张灿所说,我们如今满眼更多的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和远方,早已模糊不见当初的形状。
而《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这本书,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这八个侧面,展现苏轼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可以给迷茫的我们提供许多精神提振和人生启迪。
这本书是“为你读诗”《诗意的人》栏目负责人及总撰稿人湘人彭二著作,搭配知名国风画家符殊的38幅精美画作,且随书附赠“金话筒奖”得主朱卫东演播同名作品。让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去欣赏,还可以通过耳朵去感受。
1、此心安处是吾乡
都说苏轼他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他一辈子漂泊,离故乡也是越来越远。纵观他一生的轨迹,从四川峨眉小城到北宋都城开封当官,后来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辗转,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
对于故乡,那首《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足以说明了他对故乡的看法。
他的情感故乡既在他的出生地,又超越了出生地,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保持一个豁达旷然的心态,始终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全身心投入到当地的人情风俗中,并且总能发现各种美好。
2、人间有味是清欢
现在人提起苏轼,都说他是一个吃货。
他从被贬开始,就注定了风餐雨露,居无定所。第一次被贬黄州,死里逃生,可他依然能够从眼前的竹林和江水发现美食。
竹林多,竹笋一定很鲜嫩;长江里,各种鱼肯定吃不完。所以他写出来了“长江绕过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第二次被贬惠州,他写出了众所周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中原罕见的荔枝,博得杨贵妃一笑而闻名的荔枝,他在惠州吃到了,并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第三次被贬,是在“天涯海角”的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那时的海南无肉无鱼,遇到恶劣天气,粮食都运不过来,而苏轼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在给儿子的信里,还叮嘱儿子做好保密工作,怕朝廷官员知道后跑来海南夺食。
有毒的河豚、“粉红石首”鮰鱼是他的最爱。他还研制了东坡肉、东坡羹。在海南大旱没有粮食的时候,他凭想象,还写下了那片吃货的名篇《老饕赋》: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能有办法找到人间的至味。“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3、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关于各种花卉的描写层出不穷,爱花似乎这是大文豪们的共同爱好。在他们笔下,花儿们更加鲜活更加生动起来了。
1072年,苏轼在杭州当通判,公务繁忙,在杭州三年,只见到一次最美的牡丹花。那年暮春三月,他与杭州太守沈立一起去吉祥寺赏牡丹,喝醉了,头上插着鲜花,写了一首《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一年后1073年春天,苏轼出差到杭州,急忙赶到吉祥寺去看牡丹,结果花都快谢了。他又写下了《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苏轼除了喜欢牡丹,还喜欢海棠,因为海棠是他家乡的花。对海棠的喜爱,也是对故乡的思念结合在一起的。
被贬黄州时,路过他人竹篱,在这荒野的小山村,居然见到了蜀地才有的海棠,当下写下了: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在黄州的第三年他又写下“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哭诉海棠的不幸,也在哭自己穷途末路。
第五年又写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一份执着,一份深情,黄州几年的贬嫡生涯,使他变得淡然、超俗,所以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
除了牡丹和海棠,苏轼最爱的应该是梅花。他流落天涯,每次见到梅花每次都有梅花的诗句。除去喜欢梅花的高贵品格,还有侍妾王朝云的因素。
王朝云悉心照料苏轼一家老少,一同喜怒哀乐、荣辱沉浮。她陪苏轼渡过了被贬黄州和惠州的艰难时刻,所以在她染病去世的时候,苏轼老泪纵横,写下了《西江月·梅花》。
4、写在最后
书中通过八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与家人、爱人、朋友相依相伴的苏轼,也了解了一个爱美食、爱喝茶、爱赏花的苏轼。
除此之外,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书法: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
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豁达的生死观念下,一直充满深情地活着,一生都在追寻真善美,最后流芳百世。
虽然他活在千年以前,但是他好像一直与我们同在,与世界同在。苦了,不顺了,想想老朋友苏轼;面对逆境,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苏轼。愿苏轼能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不管何时,都不要忘记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