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13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第十二章《不同角度的洞见——儿童成长阶段的几个经典理论》第一节|成长阶段的发现
孩子刚出生时,这个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陌生的。我们对人的生命太不熟悉,太不了解了,我们把时间全部放在了了解外在的世界上,放在了寻求生存和维护关系的纠葛上。所以当我们生下孩子,就只能看到孩子当下的年龄特征,就好像我们没有那样长大过。在我们的内心,没有0~18岁成长的历程。
我们只知道当下孩子的状态,对孩子未来的状态则一无所知,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为什么养育孩子却不知孩子如何成长?这是否意味着社会对人的生命的大意,这是不是太冒险了?究竟是什么导致我们如此冒险?是人的属性还是繁衍后代的本能?为什么我们自己已经长大,却无法清晰并借鉴自己成长的历程?究竟是什么,维系着我们原始而粗糙的教育观念?
我们要改变这种境况,就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我们正在面临着自身没能成长好,但又期盼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境况。
作为父母,至少应该宏观的把孩子0~18岁的状态装入我们的心里,再看当下自己孩子的成长,这对我们的教育,对父母养育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可以知道每个生命时期生命创造的主旋律,以及生理成长、心理成长、精神成长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成长的动人风景。
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发现它和接受它是人生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至少我们面对孩子当下的琐事时,我们能知道这是某个时期孩子生命成长的特征,就不会大惊小怪,就不会严责孩子,就会给孩子更大一点的成长空间。
教育家或不是教育家都认为:14岁才开始所谓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意味着一个人开始真正使用自己的思维。使用和建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正的思维年龄在青春期到来时开始。
儿童要用15年的时间先建构和创造自己:0~7岁,创造一个生命的自我意识;7~14岁创造一个人类文化的自我;然后用这个创造出的自我来学习和过渡到成人期。婴儿出生就在学习,但学习有不同的内涵。不是成人意义上的学习,不是求生存和学本领的学习,不是书本系统和考试系统的学习,而是学习使用外在和内在的环境创造自己。
有了这个底蕴,我们就对教育的任务、实质和本质有了信心。
0~15岁,人是自然的,人几乎没有人性,是神性的。这之前这种神性集中所有的资源,历经一个个历程,建构和创造生命中的自我。既使儿童在现实的环境之中,那也只是成长的资源。我们不能强制孩子学习21岁生存的手段。
15岁,生命开始发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输入人性的血液。就好像突然从天国降临人间,开始从身、心、灵三方面往人性和社会的方向过度和跨越,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启动,对人类的理想也开始产生。
21岁到35岁或40岁,努力成为社会的人。
40岁回归自我意识,重新发现人生的意义。
唯一的疑问是是18岁或21岁成年,还是35岁或40岁成年?我认为,从身体和社会的角度看,21岁成年;从生命的角度看,40岁成年。
今天,我们观察现实,大多数孩子在青春期到来时,学习的兴趣几乎已经所剩无几了。还没有开始就没有了,这就是透支的代价。
我们现有的社会,对孩子长达18年的判断,是以学习好坏来衡量的。这个衡量标准和判断人的观念本身就极具破坏性。它会诱导民众全然不顾生命成长的法则,而以现实的功利为指南。为了使孩子“学习”好,父母就让孩子在1岁时开始了学习。商业结构会极快的嗅到这种需要,为这种急功近利提供更为急功近利的服务。成长最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儿童的成长最急功近利不得,因为这样做意味着破坏生命的开始……如此一个以“学习”好坏为判断标准的民众,却使绝大多数人害怕学习。我们需要反省。
每一个生命出生都是尊贵的,鲜嫩的像花一样。每一个男孩天然就是王子,每一个女孩天然就是公主。成长需要爱、接纳、认可、自由、尊重、平等,然后在这种氛围中慢慢生活,慢慢成长,这是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只要得到这个价值系统、这个氛围,无论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都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只要有了孩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私人聚会,我们都要使用生命成长的价值系统来对待孩子,使用社会和世俗的价值观念,就是对孩子的暴力。那是省长的儿子,那是千万富翁的女孩……就是在玷污生命和成长。
让人类的孩子真真实实的生活吧、成长吧。人的高贵在于是万物之精华,人的神奇在于创造,人的创造在了可以爱所有的生命。
为了让大家更系统的了解儿童的成长阶段,先从最最基础的儿童敏感期开始。
推荐孙瑞雪老师的《儿童敏感期——家庭解决方案》。想了解详情的朋友点击评论第一条的海报就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