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情绪

就再不懂论语开篇三句话我还都熟悉吧。但是论语开篇三句话说啥呢?有人说不难。论语一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啥意思?

有人说不难。第一句学而时习,学了知识,你得实践,你得运用,你得复习温习去见习。所以中国文化中我们强调在听课叫学习。古人不这么强调,古人是把它分开说,学是学,习是习,学是汲取知识,习是运用知识。所以强调学而时习,这一点对我们特别重要。


你不要看说今天大家在一起来听传统文化。如果你要是不复习的话,过三个月之后你脑中只留下一个印象,他有一个东北的老师讲过一次《中庸》。如果三年之后咱俩再见面,你就觉得我好像在哪见过你,至于咋回事儿全都忘记了。为啥?因为你陌生了,那一定要习,学而时习。


今天这个社会知识爆炸,我们其实掌握多少知识不重要了,我们怎么把这种知识转化为指导我们行为的一种智慧,你就得不断的习。其实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的过程。文化不能当成名词,文是文明以止,化是化成天下。我们现在一说文化,基本上都当成一个静态的程度。你大学文化还是高中文化,有的时候是时间的分解,说是先秦文化还是唐宋文化,还有时候是地域的分类,是中原文化还是关东文化。有的时候是我们生活,是饮食文化还是服饰文化,这些都是作为静态的一种描述。但是其实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在于他那个化字儿,化是个动态的过程。


啥是化?在我们东北冬去春来冰雪就融化,春风一吹,草木就绿化。实际教育的目的就是在教化,不化不行。我们听课汲取的叫精神食粮。其实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没区别,不过是物质食粮喂肚子,精神食粮喂大脑。如果你听完这个课,没有对你的生活有所改变,你就等于吃了东西不消化。你不消化就没有能够转成能量,所以关键在化。

文化这个概念里边,解读最好的就是中国《周易》,这里边第一句叫“文明以止”,这是强调的“文”。第二句就叫“化成天下”,强调的是那个“化”。


那学知识什么样才到位呢?你得让专业知识常识化,它就有用了。什么叫专业知识常识化?你比如说会计学,它是个专业知识,对我们一般人来讲它都很专业。我就到现在,我看的会计账,哪个是借,哪个是贷,哪个出,哪个入,我整不清楚。但是对于会计来讲,它应该是常识。你是到年底了,是张会计,你给我整整帐,他说不行,我得回家读三月书。那废了,让专业知识常识化就能用了。


怎么专业知识才能常识化呢?老百姓说话是最给力的,叫习以为常。所以你得复习,你得温习,你得练习,你得反复其道的实习和见习,就能让这种专业知识常识化了。所以《中庸》里边强调温故知新,你得让这种知识来变成指导你行为的一种智慧。

所以学而时习,那这么解释好不好?好啊。


那第二句,有人说第二句不难,有朋自远方来嘛,和朋友聚在一起赶到周六周日一起听课,这么解释行不行?也可以。那第三句,有人说第三句没啥难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才是有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么解释行不行呢?行的。


但是各位你把三句话放在一起,你不觉得孔老夫子说话有点东一句西一句的吗?别说孔子不能这么说话,我要这么跟大家讲课,你认吗?我说讲课真高兴,拉登哪天死的来着?我们现在东北可冷了。我要是这么讲话,大家觉得这个老师是不是脑子有点错乱了?我不能这么讲话,孔子能这么讲话吗?


实际你好好读一读这三句话,人这三句话的重点在哪儿?人是前两句在后半截,后一句在前半截。人家强调的叫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才是三句一以贯之共有的东西。而悦乎,乐乎,不生气说的是啥,情绪?你抓到这一点,你才懂得孔子修的是什么。【这句话分两部分,前半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然后才是后半句:符合这三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人是强调啊,我自我学习,我很快乐。你比如说我们读书,我们拿到一本好书,爱读书的人是真高兴,哪怕光线都挺暗的,但是翻开一本好书,大千世界就来了。那朱熹读书高兴到什么程度?写诗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喜欢读书的人说有好友来如对月,得其书读胜观花。这读书快不快乐?快乐,这是指一个人学习。


然后第二句就放大了,交友。你看眼看要过年了,我的同学同志,我的战友从各地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生活,说说事业,说说发展,说说怎么样孝敬老人,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咱们吃点喝点花点钱没关系,为什么?因为我高兴,这是交友。


然后第三句是啥呢?那就是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说我立足于这个社会,只要我做事对得起天地良心,只要我做事对得起爹娘父母,对得起兄弟、朋友,哪怕我做这个事儿你不理解,我照样高兴,这是人家要表达的重点。就像把一个石头扔到一个平静的水塘,要建起一圈一圈的波纹,最小一圈自我圈,扩大一点朋友圈,再大一点社会圈。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圈里,我都要保持一个快乐的恒定的心情。你要抓不到这一点,你就抓不着。


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它强调的是什么?所以平时我们一说中庸都叫中庸之道,说这是一种解决客观问题的一种规律性,或者是我们把握住这种方式就能去创新。但是你看孔子他有个细微差别,他强调中庸是德。中庸之谓德,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的健康。其实儒家文化要想修炼好自己,就奔这儿使劲,岂止是儒家,道家不也是奔这种情绪使劲吗?


为什么学道家的人一回到自然山水之间他就快乐?你像欧阳修写的那个醉翁亭记里边,后边那句话说的多精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实际上是啥?一回归自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放松了,他心情就非常的舒服。无论是春风拂煦,还是这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说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总是能跟自然合在一起,他就舒服。所以其实修炼是奔这儿使劲的,实际修的是啥?不就是情绪吗?你要是能抓到这一点,你能抓到儒道释在我们生活中下手的一个最好的切入点。


中国文化中医易同源,中医都是奔着使劲的。你要不明白这一点,中医中药有的时候你都看不懂。我摸中药的时候,其中有一味药我看着把我吓一跳。女同志吃的叫啥叫逍遥丸?我说啥叫逍遥丸呢?这吃了就逍遥了,是不是吃完了就逍遥了,那跟摇头丸也没区别。


实际你好好看人家干啥,调节内分泌,就是让你情绪平和。所以中国文化中就是奔着这儿使劲,谁能把这个东西把控的好,谁就找到了修炼的下手处。而且这两点说白了大道至简,两句话就到位,一个叫做平衡情绪,一个叫做健康情感。

你不信你看吧,所有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基本都是在这儿。你青少年情感出的问题,什么情杀、仇杀、自杀,不都这样吗?或者是情绪不平衡一时之分,或者是情感不健康受了伤害,就奔这儿使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薛侃录》【45.13】-【45.26】 节 1、在《薛侃录》(上)里学习了四个字:“此心真切”,讲的是见善即迁,...
    天飞云淡阅读 533评论 0 2
  • 纠缠不清的学而时习 《论语》的开篇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书如羽斋阅读 1,680评论 0 5
  •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各位好,今天我要讲一本我自己写的书,叫作《樊登讲论语:学而》。每次讲自己写的书都会特别忐忑,...
    幸福感1314阅读 520评论 0 0
  • 各位好,今天我要讲一本我自己写的书,叫作《樊登讲论语:学而》。每次讲自己写的书都会特别忐忑,觉得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
    数据科学家小莹阅读 311评论 0 1
  • 读完本文约需35分钟 《论语》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熟悉和了解的一本著作。它里边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可能...
    与孩俱进阅读 44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