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久闻的《蒋公的面子》。
剧情是在1943年和1967年之间相互穿插。从三位教授纠结是否要去赴宴,到被打为右派时回忆都否认没有赴宴。这不是一部讽刺他们三个文人跟着政治时局动向走的故事,而是展现三个满腹学识、思想自由,却又可爱执拗的教授间的相互矛盾与自我矛盾:时任道,一个留洋回来的教授,因蒋介石把他游行的学生给杀了,痛斥没有民主自由,认为蒋任校长是军阀做派,会糟蹋学校这样的思想自由文明进步之地,但是又辗转难眠,想要回自己因避乱重庆而散落在桂林的一箱子珍贵藏书;一袭长衫的夏小山是个有名士风骨同时又爱唱曲爱美食的贪吃鬼,他想去赴宴尝尝老字号金华火腿焖豆腐,但因前不久才和学生表明自己不承认蒋公出任中大(南京大学,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不能出尔反尔,所以希望蒋介石把请帖上中大校长的名义改为委员长的名义,这样他就能去吃金华火腿了;最后一个教授卞从周,衣着发型像汉奸,到哪儿带着麻将和蒋公的请帖,他是最愿意去赴宴的,因为觉得时局动荡(抗战时期,随时有可能被轰炸,他们仨都已经开始靠典当家产过活了),蒋公任校长可以在经费上为学校师生谋福利,让学生们好好学习知识传承文化。三人有理有据地争执、辩驳,从民主自由到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到学生要不要参与政治,到老字号金华火腿哪个厨师做得好,到麻将喝酒消遣玩乐,到冯友兰的《贞元三书》把辩证法描述得很机械,到北大学生气满中虚……讨论的节奏紧张有序,内容丰富而轻松诙谐,全场笑声迭起,真可谓听得酣畅淋漓!
开场前,同行的姐姐告诉我,据说南大排的戏剧给人感觉文化根基深厚,而北京的话剧院或学校排的剧给人一种戏子的感觉。我非常认同。《大先生》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编剧,写了四年的剧本,远不及南大一个大三学生用一两年打磨一个剧本那么轻松活泼、自然雄厚。突然想到南大的校训“诚朴雄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一个好的剧本不是靠时间的堆积,而是靠自身多年内功的积累。为什么这么短的创作时间能写出如此酣畅淋漓甚至让我想大呼痛快的剧本,是因为作者自身积淀深厚,笔力雄浑,水到渠成。相反,绞尽脑汁,创作耗时,期间不断自我否定与矛盾的剧本,最终不见得会有什么好结果。比如后来上的《大鱼海棠》,作者辗转涕泗流到头来感动的只有自己。写作这东西大概就是这样,功夫不在创作期间,而在平时的思考与积累。下笔如有神,才是正确的状态,如果没有,那就先不要说话,好好看书,才能练就神功。
这部剧着实从语言、思路、编排上,形象地诠释了这八个字“诚朴雄伟,敦敦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