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第一件宝物是“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件宝物是“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件宝物是“良好表率”。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我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
但道德或习惯的教育不能仅仅以“限制”来实现,它应该是以“榜样”和“信任”来实现
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
亚当·斯密说过,人生中的不幸与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人们过度高估各种处境间的差别。
山路本身不是顶峰,想要到达顶峰,山路上的跋涉一步都不能省略。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是理解的问题,然后才是培养的问题。
培养儿童健康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
宽容,体谅,友善
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只要他们成长中获得过友善和尊重,只要他目睹过得体的礼貌和修养,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滋养。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
只是制定规则,简单地限制孩子,表面看很用心,事实上这样虽然最简单,却是教育懒惰行为。
保护孩子安全最好的办法,不是限制他接触到这些东西,而是需要家长尽到引导和监护责任,告诉孩子如何安全地玩,并在旁边看管好孩子。
专门研究儿童精神病的蒙台梭利博士说过: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的终身畸形负责。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有正常的日子,有幸福感。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自然给你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
有的孩子会全神贯注于一件事,这是个体差异,主要取决于孩子对手头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感兴趣。
卢梭说:“卓越的天才彼此间另有一种语言,凡夫俗子是永远不能懂的。”
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
其次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第三,家庭生活中要戒断严厉和专横。
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儿童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
如何判断一种游戏的优劣,我认为有三点核心判断: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三条可以套用在一切游戏中。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孩子才有面对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才有机会学习适应和调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长的力量。
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启蒙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智力启蒙,情感启蒙。
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
情感启蒙的第一要诀是多和孩子接触。
每个即将入园或刚刚入园的孩子都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克服焦虑,二是适应规则。
“潜台词是最重要的台词”成人一定要把教育关注点从“我告诉了你什么”转移到“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关注到后者,才是关注到教育。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所有的学习,背后的管理道理总是一样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心态平和了,能正面看待孩子的许多行为,不再把属于幼儿的正常探索看成是破坏,接纳孩子的行为,减少了对孩子的限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心里没有逆反,当然就变得听话了。
“教育”不在宏大话语中,也不在遥远的目标中,而在当下的细节中,做好了细节,就是做好了教育。
有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你在让孩子哭泣、忧郁、屈服,还是让他欢笑、平和、悦纳——此方式不仅用于自我鉴别,教育的对与错,用孩子的表情和反应足以判断出来。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
“任意表露情绪,可以强化情绪。相反,尽可能地抑制情绪,则会削弱情绪”
如果实在没忍住,脾气发作了,至少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是坚决不动手,只动嘴;二是赶快结束,不纠缠。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实践证明,想要孩子接受一个观点,从情绪上入手最容易,通过问答的方式,调动孩子去思考,刺激他天性中善良的一面。这样的方法屡试不爽。
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心理秩序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的一切行为总是被阻拦,被负面评价,他就会时时处于茫然失措中。
如何减少唠叨,
第一,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第二,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用“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
第三,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
培养习惯的原则应该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
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在于培养理智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
第一,不要把“养成好习惯”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不要在细节上和孩子纠缠。
第二,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
第三,欲强化某个好习惯,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责罚
第四,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
所有愉悦的情绪都会转化为促进潜能生长的正能量,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会转化成压抑正常生长的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