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会领导强调“持之以恒深化作风建设,以‘三严三实’标尺校准思想行动”。这一要求为基层乡镇干部指明了方向。乡镇作为国家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直接面对群众诉求,作风建设关乎党群信任、关乎发展成效。唯有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内化于心,将“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外化于行,方能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严”字为纲,筑牢思想防线
作风之弊,首在思想滑坡。部分乡镇干部存在“重业务轻学习”“重形式轻实效”倾向,根源在于理想信念“总开关”松动。严以修身,需常补精神之钙。某镇通过建立“晨读夜学”制度,组织干部学习党章党规、乡村振兴政策,定期开展“初心故事会”,邀请老党员讲述艰苦奋斗历程,让干部在红色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严以用权,需绷紧纪律之弦。某县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将惠民补贴发放、集体资产处置等事项流程上墙公示,并开通“码上监督”平台,群众扫码即可查询进度、举报问题,倒逼干部规范用权。严以律己,需常怀敬畏之心。某镇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实行“八小时内外”监督全覆盖,对婚丧嫁娶、经商办企等事项提前报备审查,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以“实”字为要,锤炼担当本领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唯有实干方能破局。谋事要实,需立足镇情民意。某镇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没有盲目照搬外地模式,而是组织农技人员逐村调研土壤条件、灌溉需求,最终确定“旱改水+生态沟渠”方案,既提升粮食产量,又改善了水环境。创业要实,需敢于攻坚克难。某山区镇面对交通闭塞难题,干部带头成立“项目攻坚专班”,协调解决用地、资金等难题,3年内新修公路20公里,打通农产品出山“动脉”,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25%。做人要实,需厚植为民情怀。某镇推行“民情日记”制度,要求干部每周至少走访3户群众,记录诉求并限期解决,去年累计化解土地纠纷、饮水安全等问题127件,群众满意度达98%。
以“常”字为基,构建长效机制
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久久为功。某市在乡镇试点“作风建设积分制”,将理论学习、项目推进、群众评价等量化赋分,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挂钩,激发干部干事热情。某县建立“作风观察员”队伍,从“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中选聘监督员,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公开通报、限期整改。某镇推行“家风助廉”活动,邀请干部家属参与廉政座谈、签订助廉承诺书,以家风促政风,构建“单位+家庭”监督闭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镇干部身处服务群众最前沿,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的形象。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时代课题,更需以“三严三实”为镜,在思想上“除尘”、在行动上“正身”、在成效上“提质”。唯有将作风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方能以过硬作风赢得群众信任,以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让基层沃土绽放更多民生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