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成长,能力要提升,很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价值变现能力。通过价值交换来实现成就感落地。
之前思考过,一个人的能力就是避坑能力总和,我们所具备的避坑能力最终要展现出价值,就必须要找到刚需的对象产生交换才能落地。这里的前提是要想清楚:
对方为何需要呢?为何要跟你进行交换呢?这便是今天思考的
我们的避坑能力即是说服对方的能力
我们任何的价值,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说服对方,让对方认为你具备的就是他需要的,从而选择你产生价值交换。
无论是一个职位,一本书,一项技能,这些都是一个能力,而唯一让需求方看中的就是你同比其它选择说服对方的能力。
我们能力是无法直接交换的,真要交换这个能力的时候,却需要一个载体。
如果你有专业的认知,你要通过你的专业认知说服别人你能帮助他少走弯路,那么表达沟通方式就是你说服对方的载体,可以直接通过注意力时间来交换价值。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那么你说服对方的载体应该主要就是你设计的作品,那么通过作品来交换价值。如果你是一个程序员,那么你说服对方的载体主要是你写过的程序或者开发的产品,通过开发产品来证明你的能力和价值。
真正跳出来观察我们每个人忙忙碌碌的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在说服对方,让对方认同自己,并产生交换而已。
没错,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和人之间的价值交换,而交换的前提是对方认同。
相同的是都在进行价值交换,不同的是人和人之间交换的价值载体不同,有的价值载体直接可以通过交流这个方式获得,有的则需要间接的通过自己的作品 获得,但目的就是让对方认同。
晚上跟一个设计师朋友聊起来,同样提到这个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期望成长,其实我们无非就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能力,让更多的人感觉有价值罢了,影响力,不过如此。
但由于我们每个人说服别人的能力载体不同,也就造成了说服的效率不同,因而影响范围也就不同。一个会做菜的人,要感受到他的价值必须通过做菜才能感知,一个会做设计的人,必须要看到他的作品才能感知。但如果换个视角思考,一个人只有让很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加拓宽自己交换变现的场景。
如何让更多的人感知到你的专业呢?难道只有通过作品才能专递吗?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更高效率的方法,那便是个人思考总结和方法论的传播。
之前就思考过,一个人的能力必须要同时具备做的能力和表现的能力才是一个人能力的全部。做的能力通常都来自自己专业的实践认知经验,而真正要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习得多维的表现能力,表现能力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专业的作品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一种是通过总结思考传播自己的方法论来传播自己的专业认知。
如果要让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中变现,说服更多的人,除了通过产品承载外,还必须习得自己对于专业认知的传播能力,例如写作,例如演讲等,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连接更多的场景,自己的价值才会最大化,才可以说服更多的人,让更多需要的人了解到你,从而你也会收获更多的影响力和变现。
我是一个提倡说和做同样重要的人,非常不认同 “少说多做”的逻辑,一个人真正要获得别人认同,做的同时也必须通过说表现自己的做的情况,彼此反馈形成成长闭环。同时也通过跟更多人沟通,并最终通过认知让对方认同,给自己提供更大的成就感和动力。光做不说这叫瞎死磕。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