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泪流满面,不知哭了几回,出了电影院,才发现自己的鼻尖都有些泛红。
虽然在看之前,已经在网络上看到了很多影评,知道这是一部能够赚足眼泪的片子。可是,当我真正去看的时候,依然无法避免流眼泪这回事。
走在路上,我突然意识到,不知从何时开始,那个标榜泪点高的我,不见了。
也许是因为越来越能感知生活的不易,又或是因为内心的感性在支配着我,总是有很多不经意的场景让我湿了眼眶。
犹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年长两岁的室友,每一次看电影,除了喜剧之外,都要准备一条小毛巾,有人或许觉得太夸张,可是,这是真的。
我在上铺看书,她在下铺看电影。大约过了四五十分钟,我就能听见她在下铺啜泣,一边流泪一边嘀咕“真可怜”、“真难过”之类的话。
那时候的我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些电影总能戳中她的泪点,我还笑她泪点真低。
我已经记不清她是为哪些电影哭泣,又是为哪些故事而落泪,只是真真切切的记得,一个为陌生又或是虚拟人生流泪的她。
如今的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体会到那种眼泪夺眶而出的感觉,没有任何酝酿,也没有其他征兆,颇有些“情到深处,难自已”的感受。
按理来说,人越长大,越不会轻易流泪。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阅历也日渐增多。看到的事情,听到的故事使你不再懵懵懂懂,反而让你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个世界。
可是,你为什么还是会因为某些场景潸然泪下呢?
我在知乎里看到这样一个回答:
“年少时,为作新词,强说愁苦,自以为高冷,就是一种成熟,看电影、看小说什么的都哭不出来。慢慢经历一些称不上故事又勉强算故事的人生以后,反而情感丰富起来,那些曾经觉得很普通的细节都会让自己沉思许久,甚至鼻子一酸。”
这样一个回答,虽然没有面面俱到,却也说中了一些道理。
孩提时代,我们哭得自然而又简单。哭泣,是生而为人的天性,没有人会觉得一个孩子的哭泣,是因为复杂的情绪。
那时候的哭泣,正如三毛所言:“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年龄渐长,父母突然有一天告诉你,爱哭是一种不勇敢的表现。于是,你开始控制这种自然的眼泪。
回想起童年,我爸每次带我去打防疫针的时候,满屋子孩子的哭泣声,一张张小脸蛋上都挂着痛苦的眼泪。
在打针前,爸爸总是给我做“思想工作”,比如:打针不疼、打针哭的孩子是不勇敢的等等,因此,在打针的时候,我总是乖乖的做一个忍住眼泪的孩子。
这样一个乖乖的样子,总能引起旁边的叔叔阿姨们的夸奖,甚至,把我这种“勇敢”拿做鼓励自己孩子的榜样,果不其然,总是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不再流眼泪。
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眼泪成为一种不成熟、不勇敢的表现,我们也只能愈加收敛自己的情绪和感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度过了年少轻狂的时光,我们又愈发感性,眼泪再一次被释放。
前阵子,小汐和我说,现在的自己看到一则振奋的新闻,都会莫名打心底的澎湃,有时候眼泪就夺眶而出。
我问她:“是什么样的新闻,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她回答我说:诸如祖国奥运健儿夺冠以后升国旗、国外发生灾难时,祖国第一时间接回国民的新闻等等,都会让她无法控制住眼泪。她还强调说,那是一种不同的热泪。
这大概就是一种叫做共情的东西,年少不经事,一旦有了感性这回事,很多事都会直戳你的内心。不需要修饰、不需要酝酿,那一刻映入你眼帘的事件,立马就能勾起你无限的感怀。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怜悯过一些苦难的人生、艰辛的生活,只要看见这些事,这些人,你的内心会变得无比柔软。
记得家乡卫视的某频道有一档节目,每年高考成绩出来,都要录播一批成绩优异,家庭情况却特别困难的孩子。
这些孩子的家庭,相同的是贫穷,不同的是灾难各异。
每每看到电视里这些孩子或者他们沧桑的亲人抹眼泪的瞬间,感觉自己的心都跟着他们一起碎了。
面对屏幕里赤贫如洗的家庭,我经常会泪流满面,说不清这泪是为了贫困,还是为那种艰难困苦的人生。那一刻,多渴望他们的生活能好起来,又多希望那些孩子能通过读书来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因为明白了生活的百态,那些令人心酸、怜悯、悲戚的眼泪总会不期而至。
人们常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穿越复杂的单纯。也许,流泪也是这般,穿越了那些所谓的复杂情绪,你所面对的就变得更加纯粹。
我也曾问过小伙伴们:“为什么年龄越来越大,眼泪越来越多?”
他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他们都说:“所谓‘老泪纵横’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突然意识到:泪,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实是一种成熟。
这种成熟发自肺腑却又不经修饰,在眼泪中看清了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