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的随记,继续从小时候的事情开始,然后又有了一些惊人的发现。就是自己从来都是小大人,从小学开始,一直是班长,仿佛样样都不错。于是,周围人都觉得我可以“自给自足”、无需额外关照.....每次老师们对我的“角色定位”都是“帮助他(她)们的”,我好象很少感知到来自老师的爱和关心......我想,他(她)们可能以为我不需要,我想,我可能也以为自己不需要!!!
我想起团体咨询课程里,有一个极其优秀、长得还特别漂亮的女生,39岁了,未婚,课上着上着,突然她掉下眼泪了,她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太乖的孩子,学习好,样样都好,长大了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女汉子,到后来.....婚姻成了一个悬念......
我后来想到:
今天,作为老师、作为父母的我,如何对待那些样样全能的优等生呢?
全能优等生样样都能的背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如何感知爱、表达爱?
五种,或者更多种爱的语言,大家都懂吗?都了解吗?
今天的内容写得很好,但涉及隐私,不在这里发表。选一篇3月28日的日志发一下以充日记。
3月28日 8:22
我想先静心写半个小时。我想这半小时是极其重要的。每天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展开写,慢慢培养自己的敏锐观察力和思考力,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Crash Through Your Shell of Self-Consciousness
打破你的壳
最近发现抖音有些好工具,就是让你变变变,变身不同的形象,然后自个儿自娱自乐,非常有趣。我最近录了两次,1次变身范冰冰,1次变身齐天大圣。戴上面上,仿佛不是我,任性玩儿。
家里也有唐僧,觉得这不符合我的形象,作为周老师,应该是严肃的,知性的。
而我确知,在我玩儿的时候,那也是我。
我们的确有一些固有的人设,但一直知性严肃,那也不是我,事实上,我确知,我是多面的。严肃的,好学的,冒险的,责任感的,逗逼的,玩笑的,任性的.....这都是我,只不过,我肩上一直背着很重的担子,家庭责任,为人师者责任.....再加上一个对自我形象的紧Gu咒,于是不自然地就变成了那个严肃认真好学的我.....而事实上,当我戴上孙悟空的面具,那个任性好玩聪明机智的我,便无所顾忌地释放了.....那也是我。
我发现这是戏剧的好处,你可以多面化,你可以有不一样的自己,你可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你“演”的人不是你,所以你可以任性,你可以去“演”他,可是谁说这不是你真实的一面呢?说不定他就是你身上的一面。
昨天晚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是“打破自我认知的壳”,在沟通中,我们总是去装着某个形象,这样不真实,只有当你成为自己的时候,你才有感染力,可是,我们也要知道,自己不是唯一的,你可能是好宝宝,但你也可能偶尔偷偷做坏事,你可能整夜伏案工作,但你也可能任性一天睡大觉.....在不影响社会公德和他人权利的基础上,这都是应该被允许的。
打破你的壳,成为自己.....可是“自己”,真的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