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以来,对词的赏析和鉴赏的名家名篇就层出不穷,但独独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被许多词论界人士奉为圭臬,会把他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依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先生早年追求新学,受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哲学和文艺思想影响较深,所以作品中的很多观点都具有开创性的地位,比如“境界”,分“造境”、 分“写境”,分“无我之境”、分“有我之境”等等。而通读全书后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三境界”一说。
“三境界”在原文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爱话相思的佳句,由作者把其推绎到了治学领域,赋予了深刻的内涵,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境界。而这种三境界的说法又与宋代禅宗大师清源思行提出的参禅三重境极为相似:“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么这三种之境界该如何理解呢?
源于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作者用西风刮得绿树枝枯叶落,来表示当前形势之恶劣异常。但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才更需要我们坚持理想,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即使“众人皆醉”,我亦“独醒”,“虽千万人吾往矣”。当面对理想时亦要排除万难,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要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就是第一境,是不问环境,不问成败,按照本心、按照理想立志,是立长志,是立大志,是立坚定不移之长志、之大志。
源于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此境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的态度。作者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应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即使人瘦了、憔悴了,身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 “终不悔”。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复杂局面、什么样的难解之困难,仍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志向、理想,一切在所不惜。当今之世,有太多之人,选择随波逐流、选择圆滑应对。
源于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第三境:此境是说,在经过第一境之立志、定向,第二境之奋斗、拼搏,终可至第三境之回首往昔,难免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曾经移山回海般的难题如今易如反掌般就可为之之感慨。多次周折,几经磨练,逐渐成熟起来的我们,曾经看不到的东西,如今也能明察秋毫;曾经不理解的事物,如今也以豁然领悟、贯通。这时我们在事业上就必然会有创造性的独特贡献。这是水到渠成、是功到自然成,是久经风雨后终于见到了彩虹,是淌过满路的荆棘和坎坷后终于迎来的掌声和鲜花,这是用血汗浇灌的果实,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而当下,作为社会主力的我们,更需要将我们之志向、理想和国家之命运、社会之发展、单位之前途联系起来。以奉献微薄之力,以国家、社会、单位之大发展作志向,以国家、社会、单位之大强盛作理想,以心中之理想作方向,用王国维老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作行动之宗旨。
当然,《人间词话》内容如浩瀚之星海、内涵如毓秀之灵山,不是鄙人之浅见可尽述。列位如想得到更多之养料必直接拜读王国维老先生之原作。鄙人坚信以列位之阅历与智慧定会获得更多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