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人言为信,即承诺。近于:贴近。义:古字“義”,从羊从我,原意是威严的礼仪,这里就是道义,历来很多人为了解释“义”做了过多的延伸,参看下面的“礼”字,这里不延伸。复:反复,重复。
这句话正向不好理解,但如果把它改成:“信不近义,言不可复”,这样反过来理解就比较简单。一个人做出的承诺如果不能贴近道义,这样你的承诺即使可能侥幸实现一两次,但以后就实现不了了,即这种不合道义的承诺是不能重复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若曾经说过:一个人对别人的承诺贴近道义,那他的说出的话就能被反复实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恭敬,恭维。礼:礼仪。耻:从心,是自己内心感到的羞耻感。辱:外来事物带来的羞耻感。耻辱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羞耻。
前面讲“温良恭俭让”,这是君子的美德,但在有若的理解里,恭是不能越礼的,否则自取其辱,进而别人辱之。
恭敬的方式贴近于礼仪制度,这样就与远离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孔安国把“因”解释为“姻”,引申为亲,从朱熹开始,历代注释家都把“因”解释为“依靠”。失:丢失。
这里我们把“不失”看作双重否定,把“因不失其亲”变成“因其亲”。可见不管哪种解释,就是要搞好和亲近人的关系。
亦:也。宗:在“可”后面,一般是动词,这里按敬佩讲。可宗:令人敬佩。
这句话的意思是:
搞好和亲近人的关系,这样也会令人敬佩。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外人客客气气,但对亲近的人就不够好。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反目。《中国合伙人》里讲了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将,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开公司。这就是无法妥善处理好与亲近人的关系,表面看着挺和睦,那还是因为还顾及那点亲密关系,一旦有人实在忍不住爆发,这亲密的关系将不可挽回。
有若讲的这些都是做人,也可以说是修身,也可以说是处理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大社会里,总会不断的和别人打交道,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对别人的承诺,能不断反复履行的诺言才是信;对待事物要有恭敬,但也必须合乎礼仪,否则会受到侮辱;搞好与亲近的人的关系,长此以往,也会受到敬佩。
亲人,是这个世界上本来最近的人,但因为利益把亲人的关系搞得僵化,实在是舍本逐末。如果远方的家里有父母,能否每天打个电话?如果长久不联系的发小,当初很亲密的同学,能否时常留言聊聊?
亲密人的关系,往往付出很小的代价就会获得很大的回报。别吝啬你的主动权,常来常往,才会赢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