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Yellow Face》的过程并不轻松,作者Kuang的叙述手法能够让读者以“我”的视角体验June在整个过程中的冒险、伪装还有逐步抽丝剥茧接近自己的过程。小说讲述的是出版界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横空出世的年轻作者会成为一时的传奇,以往功成名就的作者会逐步被作者们遗忘,每一位作者都拥有着自己的标签,而主人公June和Athena纷纷选择了华人记忆作为写作的灵感来源。
1.双生
June一开始就承认自己对和自己同为耶鲁文学院同学,来自中国的Athena的嫉妒。Athene在大学时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就大获成功,这让她能够以全职作者的身份面向毕业后不确定的未来,而小说改编的版权费可以让她过着一种优渥的生活。June是美国人,她违抗着家人的期待选择了文学系,期待自己能够从事写作相关的行业,但是出版的小说没有激起太大的水花,毕业后她暂时安顿自己在一份临时的工作中,同时继续写作和与出版社联系。
June和Athena是大学时的同学兼朋友,但在June的眼中Athena对自己的态度似乎隔着玻璃。少年成名的畅销书作家和创业明星在大学是很难交到知心朋友的,他们的出众让身边的同学羡慕和疏离,她们成为朋友的契机并不是有什么志同道合的爱好或者是深刻的创伤连接,而是两人在大学宿舍住得近就自然认识了。她们会时不时互相跟进自己写作的进度,June也是Athena小说卖了版权第一个分享消息的人。
Athena在家里和June一起聚餐的时候意外噎死了,June在为朋友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Athena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劳工的一战故事小说,故事已经完全成型,只是作为初稿时间线较为混乱。作为读者的June一开始就被故事所吸引了,她小心整理和查阅资料,把这部小说改写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这时,她意识到Athena并没有公开发表小说,也没有和出版社沟通的痕迹,转念一想可以把这本小说据为己有,并一举成名。
2.More Asian
深谙大众心理的出版方为刚刚走入公共视野的June安排了很多细微的改变,包括取一个非常像中国人的笔名和调整肖像照的肤色,让本来是白人的June看上去肤色更深一些。
依靠Athena获得自己梦想中生活的June也在一路鲜花掌声的背后如履薄冰,她自己并没有具备讲述属于自己同胞不被听见故事的强烈动机(比如她会删掉原本Athena加入的巴黎和会割让土地协议),也不确定自己在网上上查到的关于中国历史的资料是不是完全准确,在面对交流会读者的提问时,June的回答是我们不能够让自己的肤色和族裔定义自己能够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这是一种自我审查。
更多的时候,依靠The Last Front成名的她愧疚于无法像大众期待那样,对笔下的人物和东方国度抱有真正的同情。尽管她参与了一些少数族裔年轻作者的写作workshop担任嘉宾和为文学基金会募捐,她慷慨回馈社会的目的一是满足人们对于一个写作边缘人群题材作家的道德期待,二是为了在心理层面上胜过Athena, 天赋过人的Athena不明白写作的艰难,有写作workshop邀请她去鼓励写作爱好者时她都认为这种活动很无聊而拒绝的,因为她相信成为作家只需要安心写下去就好了,不需要得到多少外力的帮助,否则,选择其他的职业生涯会更加适合。而当June参加一个中国读者交流会,被一位老兵认出并感恩她写出了长期被西方叙事忽视的中国人的贡献时,她无力应对别人把她当作“救世主”的感情,从而在交流会上提前离场。
3.成也Athena,败也Athena
June成名不久就引来了一些批评,包括有的评论家认为她的叙述没有真正的同情,而只是利用另一个族群的苦难而牟利。这算是温和的批评,出版社的同事们安慰自己的当红作者,一本书没有批评声说明没有真正的读者。
而更加尖锐的批评来自于对The Last Front真正作者的质疑。有人指出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已经逝去的Athena的风格很像,June的回应是她们两个人在大学时本来就是好朋友,在写作上也互相激励对方,在个人风格上也互相影响。而一位神秘的网友指出,Athena在去世前的一年已经开始写作同样题材的小说,而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本书会变成June的作品。这位网友有理有据,提到了很多初稿的细节,June担心这是某位认识Athena的人,她坚信这不是Athena的母亲,因为她曾经劝过阿姨不要读Athena的手稿,这些文字可能潜藏着家族的秘辛,几番周折,她定位到这位网友就是Athena的前男友。
对方也是一位作者,在认识Athena之前出版过一本好评小说,但自从分手后就逐步消沉了。他带来了Athena的另一面,Athena时不时在他面前嘲笑June的写作能力,也并没有把她看作是自己真正的朋友。当得知对方的目的是要钱之后,手握录音的June威胁对方闭嘴,到这里为止,互联网上的猎巫行动告一段落,出版社发表声明支持June, 网友也逐步转向。
所有人都期待,June用下一部作品证明自己的写作才华,而此时June陷入了写作的低潮期,无论她怎样搜索,她的头脑中始终徘徊着Athena的身影,对方虽然已经不在人世,却在她的写作世界成为了永恒的缪斯。
4. 写作和现实生活
June在休假的间隙拜访了自己很多年不见的姐姐,她和姐姐是亲姐妹却很多特质刚好相反,姐姐无法理解June为什么会只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她自己就选择了实用的学科,也选择了同样选择了在另一个实用学科的伴侣。在席间,姐姐又劝June申请一个可以帮她找到工作的专业,尽快开始职业生涯,就不用担心写不出新小说灵感枯竭的情况了。姐姐和姐夫知道June出版的小说即将改编成一部电影,就开始谈论一些最近看过的电影,全是票房至上的商业片,June很快觉得索然无味。
两姐妹的父母是截然不同的人,妈妈选择了商科,在现实生活中稳步前行,而父亲在工作以外痴迷吉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在吉他上。音乐人需要被人倾听,而作者需要写作和读者,只拥有现实世界的人们困惑他们为什么要做一些没什么用的事。
June再次明确了自己热爱的事就是写作,她无法容忍自己做其他工作,因为自己即使勉强做其他事情也会脑海里一直构思着自己的小说,而无法全力投入。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June想出了一个新小说的灵感,来自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在大学刚刚入学的时候,她自己正处于一种无法和周围环境fit in的时期,这时她身边出现了一个迷人的男生,她很迷恋对方,期待有一天能和对方正式交往。而某一个宿醉之后,她发现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她很快恐惧起来 ,因为自己昨天的记忆全清空了,最后的记忆是和对方喝酒。回到宿舍后她的异常引起了Athena的关心,当June讲出了所有前因后果后,Athena带她去了医院和心理诊所,她们反复考虑后没有去警察局报案。June对Athena的帮忙深深感激,因为她自己当时的耻辱感让她无法把这件事告诉其他的朋友。可是,一段时间后,一模一样的故事成为了Athena的小说,其中流畅的心理描写就是June在Athena面前哭诉时的话语。
Athena并没有把June的质问当一件大事,她认为作家的确会从任何人身上找到素材,何况她隐去了June的身份信息。
再次和Athena前任见面,June才发现自己和对方的共同伤痛,Athena总是诱导身边人讲述心里话,然后当作自己的写作素材,Athena的前任和June在心目中把Athena看作一个narcissist, 她从身边的人采集灵感用来滋养自己的才华,而对方逐步枯竭和沦为她自己的陪衬。摆脱Athena的影响是对方给June的最后建议。
不过,最后手握大量证据的匿名网友公布了更多June抄袭的证据,对方的真实身份是在出版小说过程中与June不和而被开除的编辑助理,两者的交锋又再一次掀起一轮审判,而在舆论风暴之中的June的计划是写一部关于她自己与Athena和写作的虚构小说,从头开始回溯两人的友谊与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