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作画吧!赏画时,多数人算外行,好多时候,我们看不出画家想表达什么,当然,我也是外行中的外行,只能说这幅或那幅画很美,至于真正美在哪里,我们却说不出。
不过,既然能觉得它美,说明这部作品已经成功了。
换言,一篇小说,你不能要求所有读者都读出多高深的感悟,读者能看下去,读完说一句“这篇小说真美。”或者“这个人的命真苦。”这也是成功。
好在今天说的不只是画,还有写,而画跟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是从头说吧!有一天在一个公众号里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几幅获奖画作的文章。其中有一幅画让我印象深刻。
画作是两把待回收的破旧的叉子。评委给出的评语是:你看那焊点似乎还冒着热气。
画作到如此境界,画家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了。而我也点开放大之后,果然,整个画面的多种明暗的色彩,看不出衔接的边缘,即浑然一体,又分界清晰。
看着精美的画作,我突然想,这作画和写作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作画要注重颜色的搭配,线条的流畅,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作画要无画无我,否则,很难达到与作品水乳交融。
同样,写作也是一个作者与小说中人物不断转换的过程,写到喜时,会眉飞色舞。悲时,会伤心流泪。完全沉浸在亦喜亦悲间,即人物即是作者,作者也是人物。写作有句话叫“如果想感动作者,首先要感动自己。”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会感动读者呢。
所以,与故事中的人物合二为一,喜人物之喜,悲人物之悲,写完之后,使读者沉浸到故事中,明知是虚构他也会沉浸其中,情绪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起伏。
要构建框架,填充细节。哪一个环节不和谐都显得不完美。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任何事物都适用。至少,整体的画面要没有瑕疵。其中,大的细节,是在每篇小说中,设计好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和每个故事的衔接,大概的框架设计好以后,则是更细的细节了。
说到细节,作画的细节之一是颜色,一幅画在勾勒出基本的线条之后,对于色彩的填充,感觉相当的细致,但就一个色系来说,要晕染出自己想要的色系,就要先打底色,再用几种颜色来调配,就像只有天蓝和土黄才能生出绿色一样,如果想得到自己心目中的效果,就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基本功。
而小说中的细节,要细到除了故事情节,人物的主次,环境的错落,甚至段落的长短,都要用心设计,而起到画龙点睛效果的却是人物的表情、动作。
所以,有时不能嫌情景的描写拖沓,情和景是小说和人物层次推进的最佳描写。
画作中的层次,恰似小说人物中的主角和配角,就像没有绿叶的红花少了几分生机一样,没有衬托就少了故事的走向。
写情方面,一滴眼角滑落的泪,一双弯成月牙儿的眼睛,一个轻轻的嘴角上扬,一只握紧的手,都能传递出人物或悲或喜的信息。
写景时,虽然,一句“一晃,几年过去了”,可以代表岁月的匆匆,总不如有视觉效果更真实一些。
比如,可以写一棵树,曾经载下一棵小树苗,不经意间再注意,已经高大挺拔,可以代表一个人从幼年步入青年或中年。
这些细节的描写可以有很强的带入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读者才会持续看下去。否则,即使点开你的文章,感觉枯燥乏味,也会中途离开。
再拿书画来说,要让观众在书画前停下脚步,靠什么来吸引观看者驻足呢?
要靠它协调流畅的画面和它所表达的主题、意境和神韵来因发读者共鸣,还要有远近,有层次地赋予画面生命,让静物活起来。假如画中有一个苹果,除了赋予它漂亮直观的外形,要使观者仿佛能闻到苹果的果香。
总之,不管作画也好,写作也罢,“活”是重中之重,不能一滩色彩堆在那里,也不能是一堆文字堆在那里,让静物活起来,让人物活起来。要让它们变成精灵,飞到读者的心里。
当然,如果写作要修炼到这种境界,肯定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作者了,就我们而言,当下需要的是在修行的路上,持续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