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参加了2019兴成长4班“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提升班”培训学习,这是暑期教育兴成长第二期培训学习,每位教师需要网络课程学习8次,按要求打卡8次,并完成两次大作业。
今天,我通过平台学习了唐晓勇校长对于《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的讲座,通过认真观看和研读,结合自己的平时教学经验,有以下体会。学习后,觉得唐校长的很多观点和分析很有道理,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反思。例如,课堂教学需要经过四环节,如汲取、表达、分享、联通,需要讨论后再提出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汲取就可以的传统模式,这仅仅是一个环节。再如,现在的教学模式应该是自主、探究、协作的混合式学习,需要信息技术作支撑,特别是讲到了“差异化课程内容”,这和现在提出的分层教学很有关系。
一、现代的信息化时代下,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习与教学的层面看,信息技术正在变革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必须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前提并与之相匹配,管理方式的变革必须服务于学与教方式的变革,教育研究必须关注信息时代的新型学与教方式,并改变传统以经验和思辨为主要特征的研究,转变为以基于证据和大数据(全样本)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变革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学习者,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怎样生活的和怎样利用网络的。
二、技术正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技术已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社交平台、个人学习环境,学生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共同寻求、回顾、收集和共享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进行同步或异步的学习活动。学生不再单纯地作为倾听者,而是以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具备反哺教学的能力。技术支撑的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使用更为多元化的学习策略,学生能够进行更多的尝试性探索和多元评价方式,可实现学生由外部调控下的学习向自律下高沉浸与反思性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将学习导向深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技术正在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微课”教学
微课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记录。在一些微课大赛中,除了要提供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要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从理论上讲,微课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
1.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包含简短而完整的教学活动。视频长度以5-10分钟为宜。
3.它是从有利于学习的角度去制作的,重心不再是教师如何教授知识。
微课制作需要引起关注:
1.将原来PPT文档配音,穿插部分从网上下载的“精美”图片或视频,通过视频加工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我看到这类微课的流畅性和清晰度还不如原有的PPT文档,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2.将以前精品课程或视频公开课录制的视频“碎片化”,把一节课的视频按所谓的“知识点”切分打包成若干个微课。虽然视频变得短小精悍而适合观看了,演示效果不错,却难以吸引学习者持续观看和学习。
3.把原来45分钟视频讲授的内容,剪辑掉与知识点讲解无关的内容,也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在课堂应用时,组织学生先观看视频,然后布置学生开始做作业。因学生的差异性导致课堂进度难以控制,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4.将普通家教过程中常用的辅导方法录制成视频片段,再“找补”一些设计理念,“升华”成典型案例参加评比,形式上与微课的制作理念完全一致,其应用效果也不理想。
在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第一动力的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将成为人类教育的共识。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通过“教师身份重塑”“重构专业分工”两大方略,可实现教师队伍质性的改造。其中,“教师身份重塑”是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提升”为学习引导者、促进者、协同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提升,重塑为创新的激励者、协同者与指导者;“重构专业分工”是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业务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