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1-4讲后,我收获颇多。深感每一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同时,这个本也可以为新手老师提供许多帮助,为其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感想。
1.课前:设计好与学生有强链接的情境。“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首先,老师可以多去观察,多去收集,多去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这样设计出来的情境才更加生动,有趣,真实,对学生有吸引力;其次,要集思广益,用心制定全员参与的活动要求与规则,机会均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同时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最后,老师要有一个包容心,允许学生犯错。努力营造不害怕犯错的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要勇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积极思考。
2.课中:明确教学核心任务,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创造力和协作力。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让学生多去刨根问底,而不是走马观花式学习。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才会学得更扎实,从而发掘学习的内外逻辑。发现问题后,也要学会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去学校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老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看似离谱、奇怪的点子,蕴含着学生大大的想象力,创造力。许许多多的伟大发明就是来源于这些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力。最后,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力,其本质是 合作能力。“一枝独秀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视野,认知水平有时总是有限的,所以组内的学生要发挥聪明才智,根据学生能力,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课后:通过信息化教学,获取学习数据,理解数据背后所隐含的学生的思考。根据教学反馈,学生参与情况,获取相应的数据。例如,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学生发言次数,学生提问次数等,基于课上的这些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从“教师中心”逐渐转变为“学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