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之前的《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以待》、《我们心中的怕和爱》,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比较冷酷,也更加真实。
如果说那三本书是封写给年轻人的温柔回信,这本书就是一把划开自己青春回忆的柳叶刀。
1.生活残忍,但愿望永在
《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的新书发布会的主题就是“生活残忍,但愿望永在”,水老师坦诚自己的书名相当于只写了前半段,实际上还有后半句话没有被说出来,那就是:“你不是所有人,你是特别的人”。
就是这样。
微博上断断一直关注着水老师,感觉自己离她极其近,她也关注着武志红武老师,他们俩对于人的观点有很多一致的地方。
武老师曾说过: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因为这段话,粉他。
微博其实是一个相当纷杂的平台,各种人带节奏,站队伍,和稀泥,搅混水,但是水老师是少见的头脑清晰、观点明确、逻辑清楚、说话到人心坎上的女作家。
水老师曾经真的是一位老师,教英语,和学生们关系很好,但是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后来水老师做记者、做编辑,慢慢开始做自己,写小说……
她说不是她选择了写作,而是写作选择了她。
2.顺势而为,理解灰度世界
在白色和黑色之间的中间色就是灰色,在黑和白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区域,就叫做灰度区域。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一大片不可被定义的色彩是灰色。
断断在家和小侄子看电视的时候,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小侄子总会抬头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按照咱们国产电视剧的套路,一出场高伟光、气宇轩昂的肯定就是好人;头发油亮,畏畏缩缩的肯定就是坏人。
这种设定其实也在加强我们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以至于就算是我们长大了还是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好人就是坏人。
这就否定了人的复杂性,其实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用好或者坏就可以简单定义的。
总是使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就等同于放弃了对世界更加真实的感悟,就等于放弃了自我。
没有灰度思维的人,特别容易给自己设限,觉得自己“一定不要成为什么什么样子的人”,“一定要成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没有那个精神气儿却又有这种拧巴劲,最后只能是被折断,被妥协。
出现一个老人的违规现象,就有人说是坏人变老了;出现一个女司机出车祸的新闻,就有一片人质疑“女司机”这一个群体的驾驶水平。
一说起90后,就是“叛逆不听话”,这个标签即将被00后夺走。
下面也是一个关于年代感的段子,作为一个90后,竟然觉得说的还算有些道理,_。
吴伯凡老师说:
人成熟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志之一就是:你有没有告别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看来自己距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共勉。
当我们开始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我们无力改变的事实,承认有时候好坏高低对错不能够评价所有事物,也就是说认清了世界的真相,依旧不改热爱,不改赤诚的时候,我们才算是真正地长大了。
3.底线原则,是生而为人最后的护城河
这两天,某明星家暴的新闻被很多人关注,某些带节奏的营销号竟然用因其勇敢承认而粉来洗白,让人三观刷新。
断断认为:分手可以,离婚可以,打官司可以,但是家暴绝对不可以。
水老师在描述相似事件的时候说:
毕竟人性的有些底线,有时候一旦跨过去了,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脚下的水和泥是连着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和世界存在关系。而一个让自己变成魔鬼的关系,绝对不是一个好关系,武志红老师研究家庭关系后戳破了家庭的六大谎言;李银河老师研究了女性和世界的关系后发出成人有消费 淫 秽 作 品 的权利……
有人说:好的爱情,是找个能和自己一起成长的人;其实不只是爱情,每段好关系都是让人感受带来成长、受益这些正面的影响的。
当有人一说“原则上”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他接下来就要打破这个原则了。
实际上,我们的原则和底线的设置不是用来打破的,就像早起的虫子被鸟吃,那些早早爬起来的虫子也不是为了吃掉才早起的。
底线和原则是用来维护的,可以修缮,它们是我们用良心设置的护城河,它们是三角形的。
当我们没有做坏事的时候,它便静静不动;如果我们干了坏事,它便转动起来,每个角都把我们刺痛;如果我们一直干坏事,每一个角都磨平了,也就不觉得痛了。
那些不断打破自己底线的人,可能丢了良心吧。
所有年轻人都将在黎明前死去,二三十岁的断断也时常在惶恐,自己是不是也会这样悄悄消失,最可怕的是那时候的自己并不以为然。
那样的话,我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将是遗书。
不管怎么样,所写的都是遗书。
有原则也会世界;有底线也能妥协,记得别在三十岁之前死掉啊。
——————
我是断断
祝你永远年轻
永远看得到美好
看完世界的丑陋之后
依旧真心地热爱它
做自己的大英雄
守护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