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18,星期一,小雨。《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139/146。
第十三章教育的失误
“家长或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容不得半点灰心丧气。他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即刻的回报而滋生绝望情绪;不能因为孩子没精打采、冷淡默然和极端的消极被动而滋生失败之想;同时也不能受到孩子有天赋和没有天赋之类的迷信说法的影响。(p133)”这些真正做到很难,尽管我是一名新老师,鸡血满满,偶尔因为孩子的冷淡、消极被动,我也会觉得自己弱爆了。为何花了那么多心思却看不到效果?所以这几点仍然是每个新老教师需要注意与学习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为了激发孩子的精神能力,要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勇气和更多的自信,要教导他们,困难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我们遇到并要加以征服的问题”阿德勒在这里是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阐述这一点。
是关于一个读六年级的12岁男孩。他成绩差却满不在乎。他从小身体不好,得了佝偻病,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他是一个相信自己不如别人有价值的孩子,他坚信自己不如别人,并尽力使自己的所有活动来应验自己的想法。
面对这样的案例,教师、家人都需要协商与沟通。虽然我们班上没有因为身体问题引起的消极而对学习满不在乎,但是仍有一部分孩子对学习是冷淡无比。一谈到学习记忆力为零,一到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但是又不愿意回家。这些孩子应该也是从小被教师、父母给予的肯定少,觉得他们就不是学习的“料”,慢慢地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认为自己就是比别人差,久而久之,就成了满不在乎。对于班上几个这样的孩子,我给予的关注更多,但是似乎成效也不大,一天不表扬又到了原处。今年中考前有个小目标:给班级取一个名字(不是简单的七年级一班)、照片墙、班上每个孩子深入谈心一次、带他们去户外上英语课、教他们鬼步舞、给他们拍抖音、进行一次书法大赛、小组手抄报、培养一部分学生上讲台讲课(我们从去年已经开始,但是只是局限于个别优异生)、晚会一次(去年圣诞晚会一直拖欠,今年给他们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