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是2005年,那时北京的天还算蓝,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PM2.5,房子的价格普通老百姓还想得明白,在那一年,我做为程序员,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家公司,一家做软件外包的日本公司。
第一份工作是成长的一个台阶,上了这个台阶之后,我莫名其妙地感觉到自己长大了。那时候工资水平比较低,平时工作和生活也比较枯燥,但总归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所以,与学生时代不同,我心中一半是新鲜感和满足感,一半又夹杂着时不时的迷茫和困顿。
新鲜感和满足感,源于第一次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人。迷茫和困顿,则是因为看见社会生活的阴暗和残酷,一度竟不知如何应对。那时候,其实一点都不爱自己所做的工作,一方面,因为工资低,另一方面,大脑每天几近重复的低效率运转,更糟糕的是,周围充斥着压抑和呆滞的工作氛围,没多长时间,我便开始想逃离这样的工作和环境。
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对工作的思考也比较单一,那时更多是爱上了「社会生活」,但是这种爱又饱含质疑。
2008年初,我有幸加入到一家伟大的创业公司之中。我加入的时候,公司还不到十个人,其中两位老板,一位是剑桥毕业的英藉华人,一位是斯坦福毕业的纯正美国技术大牛。老板的个性和习惯往往决定了公司最初的文化,两个老板一个喜欢健身,喜欢马拉松,喜欢喝酒;一个喜欢戏剧表演,喜欢钻研前沿的技术。于是很自然的,我们公司很快聚集了一群有着相同爱好,而且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年轻人。
第二份工作让我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让我体验到置身于国际团队中,不同文化带来的相互促进,那几年,我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极为丰富,每天总有无尽的乐趣,那时候工资依然不高,但是那些都不重要,只要能和一群有热情,有爱的同事一起去挑战,一起去经历各种快乐,就让我非常满足。
随着生活内容的改变,我对工作的认识也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工作更多是体验一种公司文化,和一群人(同事)一起成长,大家奔着同一个目标,共同经历那么几年,这像是大学之后又一次有意义的“同学时代”,期间积累的情谊,至今仍然浓烈。
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其实也不爱自己的工作,只不过在一个上进的学习型公司里面,被潮水推着向前走,自己也差不到哪里去。
2011年初,我进入一家以远程工作方式闻名的美国公司。因为公司是远程办公,公司在华盛顿的办公室平时也没有什么人,所有同事都分布在美国各州和中国几个省份。最多时候,公司有大致50个人,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协作,每周做在线的技术分享,不同的项目组也有固定的远程会议。
刚转换成远程工作那阵子,心理有兴奋有害怕,兴奋的是,生活中竟然多出来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害怕的是,独自一人在家里上班,对比之前一群人在一起朝夕相处的生活,突然有种失落感,担心自己会慢慢和这些朋友产生疏离,也时常怕与各种相聚和快乐渐行渐远。
新的工作方式适应了几年之后,我越发觉得「远程工作」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台阶,跳上这个台阶之后,工资水平比之前好了很多,自己的生活习惯比以前更加健康,至于工作方面,也比以前更为专业,总之,远程工作让我重新开始评估人的「工作意义」和「生活方式」。我开始努力平衡工作和生活,开始分出来一部精力去参与社会活动,开始充分的利用时间去学习和进步,开始专心的陪孩子一起成长。
「工作观念」的改变可能是第三份工作最重要的收获。随之改变的还有生活观念和家庭观念,我开始关注自身的成长,开始尝试过一种与大多数人不同节奏的生活。在中国,与大多数人不同便意味着巨大的不便,有时候甚至是阻力。而我越来越享受这种「不同」。
远程工作多年以后,我习惯了每天按时工作,按时学习和休息,也习惯了一边忙碌一边投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去。重思考工作对于我以及我家庭的意义,使我开始喜欢工作的感觉。
工作本身并不轻松,但它却是目前生活的基础,没有持续的进步,就没法稳定的创造价值,就无法从容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其它方方面面做保障的前提。
工作的意义一直在改变,2015年,我开始了「自由职业」之旅。我甚至有个构想,那就是一直工作,一直编程,直到自己眼花看不清屏幕,手抖敲不了键盘。
工作十年之后,我才真正开始爱上工作,而爱上工作之后,我便开始全心全意投入到更为广义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