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的时间做不完
不定期的事情只能靠边站
【安之】
我床头贴的便签被我用红、黑、蓝三种颜色的笔写的满满当当。红色是近期需要完成的学习作业,黑色是截止日期较远的事情,蓝色是自己额外给自己定的小任务。
每一次,我都是在标注日期到来的那一天才匆匆忙忙在下面画上一个小对勾,表示完成。甚至有的已经“过期”很久,我依旧没有做标记。比如蓝色水笔写的地方,总是最后一个才被提上日程。
最近,对着密密麻麻的计划表,心中呐喊着123加油,手脚却不听指使的保持静止。
英语网上作业,下周三前完成
长篇阅读第12周截止
《统计学》课后习题4月8号上交
稿文、读书笔记、六级单词打卡……
越看越觉得触目惊心,那一个个截止日期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追着我跑,即使心不甘情不愿,还是得一直向前。
时间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我们抱怨它太快时,一堂无聊的课40分钟就像一个世纪,我们希望它慢点走时,一场电影不知不觉就两个小时。
可一天24小时总不能全部用来尽兴的娱乐,等着我们的永远是晦涩难懂的英语长句子和丝毫提不起兴趣的教科书。我们在抱怨着道阻且长时,钟表上的指针却依旧不慌不忙地工作着。
本来打算花一天完成一个3000字的短篇论文。早上九点半睡到自然醒,磨磨蹭蹭地起床穿衣服洗漱,再在餐厅各个窗口徘徊很久后,吃了一顿早餐加午餐。
然后慢慢悠悠的提着电脑逛到了自习室。接着自我安慰,心想:没事,半天也能写完。坐下后掏出手机,打着查阅资料的幌子一拿起来潜意识就打开了微博淘宝,左摸摸又看看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忽然醒悟过来论文还没写,赶紧打开电脑,点击WORD,敲上半个月前老师就布置好的题目后,再也憋不出来一个字。再拿起手机查个专业名词又放不下了。
等再一抬头发现天已经黑了,又到了饭点了,还是收拾收拾,明天再写吧。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我们很多时候一天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完了。饭没少吃,手机没少玩,该做的事情却一事无成。
后来,我们掌握到了高效的秘诀:在截止日期前一天再着手是最快的,因为没有时间再给你浪费。于是慌里慌张地开始收集资料,很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就往上写,实在不行就抄袭。忙到半夜,连检查都来不及就点了提交,排版字号都一塌糊涂,还自诩很累很忙。
我想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时间去完成一件事,而是明天太多,懒散的意识总让你对下一个明天充满期待。
有截止日期的事情可怕,没有截止日期的事情更可怕。
就像我已经很久没有去操场跑跑步了。
熟悉我的人都应该知道,我对学校的操场情有独钟,无论是以前的高中还是现在的大学。晴朗的日子里,我总喜欢晚上一个人吹着凉风去坐一会儿,或看模糊的身影在昏暗的跑道上移动,或听被一群人包围着的男生弹着《董小姐》。
用岁月安好形容再合适不过。
但好像自从开学以来,这种生活离我很遥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通宵达旦的写稿,修改,编辑。
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一件事的时候,只能去放下另一件没有人监督,也没有束缚的事。
定量的事情做不完,不定时的事情只能靠边站。
多么有趣呀。有时候,截止日期拖垮了我们,让我们放心大胆地闹腾到了最后一天。有时候,它又是我们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鞭策着我们把很多个不可能和不愿意变成现实摆在眼前。
不仅是在大学,现在各个年龄段的很多人都或深或浅地患有“拖延症”。
不是硬性要求的事情不做,即使是强制的也没有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能拖多久就多久,工作效率低已成为一种常态。
其实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思维稍微调整一下,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别人给你定的截止日期是对低能者的施舍,如果你想做时间的领跑者,就该设定自己的deadline。
1.给自己制定严格且条理清晰的奖惩措施。
一个懂得自律的人毫无疑问是可敬又可怕的。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和室友或同学互相监督。奖惩条例必须清晰细致,根据任务的大小和难易程度设定对应的措施。
比如计划两天完成的实践报告,你一天半就做完了,那剩下半天时间可以为自己点一首歌,睡一个美容觉或痛快的看一场电影。而如果因为懒惰而耽误了正常工作学习后,除了要加班加点完成之外,你可以考虑减去午餐盘里的肉了。(偶尔皮一下~)
2.养成定期总结的习惯。
你可以每日给自己做一个简单小结,记在专门的一个笔记本上。写清自己每天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哪些成功和进步,同时也写清楚还有哪些基本任务没完成。如果没时间也可以改成一周进行一次。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你发现自己的成长痕迹,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每次看见自己小有成就的“功劳簿”,相信你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把自己打造的更好。
写完这篇文章时,自己提前完成了计划。
我想,这样清爽的夜晚,
是时候去操场走一走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