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不管是孟子的“性本善”,还是荀子的“性本恶”,千百年来两派一直以来都在用各种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只可惜善恶如阴阳,相生相克,那结果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做一个善人,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事事集体利益优先,为他人着想,个人利益后置。尽管这么做的结果常常会违反人自私的天性,但奇怪的是我们大部分时候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快,反而会乐于接受。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问题存在疑问,人的“良知”究竟是个什么鬼啊?
直到最近,信主和布兰师兄的一次辩论偶然解开了我的疑惑。千百年来道德家们一直所纠结的关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论题根本就是毫无意义。辣么,古代先贤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他们给人进行善恶的分类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目的仅仅是为了利用。如果说王阳明的心学是利用人性中的善,那么鬼谷子的捭阖术就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恶。只要区分清楚人的善恶、智愚、勇怯,就能用对应的套路加以利用此人。不得不承认,你可以要求自己做仁义礼智信的五好青年,却不能要求对方也是同样的人,否则分分钟被人卖了还笑着帮人数钱。想想真是细思恐极!在布兰兄分享《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到:“不用考虑人为什么自私。本能,在学会思考之前基因就把自私进化成一种本能了。当然自私也是有策略的,不是时时自私和事事自私。”辣么,在这里把“自私”替换成“良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不用考虑人为什么有良知。本能,在学会思考之前基因就把良知进化成一种本能了。当然良知也是有策略的,不是时时良知和事事良知。”现在是否又加深了对“良知”的认识呢?感觉又离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