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进别人的课堂,就了解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面对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指导有方的课堂,除了享受之外,便是用心体会,进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把说话权交给学生,做一个课堂上的“懒”老师。
说到“懒”,忽然间想起家乡老人的一句俗话:懒爹娘逼出勤孩子,勤爹娘惯出懒孩子。这话不完全正确,但也不无道理,关键是看爹娘怎么个“懒”法儿,怎么个“勤”法儿。就像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说多说少一样,要讲究个“度”。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难易程度、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来确定,而不能一味儿地讲,或者完全放手给学生。否则,就是我们的老师真的在偷懒,没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学生认知、思维、情感以及能力发展的方式方法。
只有在课前勤快了,勤奋了,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自己“懒”到位,却能让学生的口、手、脑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一,课本要让学生读。可以出示导学提纲(预习提示),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找出答案,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同时进行圈点和批注。不理解的或一时找不出明确答案的,提示学生利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解决。再不理解的让学生记录下来,这才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答的。第二,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讲。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基本的内容可以采用“我当小老师”的形式,这样除了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外,还能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关键的一点还是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第三,笔记让学生自己整理。不管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复习,还是课堂听讲和交流,都要指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尤其是课后,最好是指导学生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基础上,将课堂上所记的只言片语或重点知识,有条理地整理下来,便于系统掌握。第四,当堂达标试题可让学生评析。不管哪种形式的训练题,只说答案是最最次要的,关键是训练学生说出做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作答的依据,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和人文的素养。……不管在哪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以导演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理解不到位或思维出现“断流”的时候,给以及时的点拨和疏导,甚至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体现教师作用的时候,也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当然,开始时,学生的表现肯定不尽如人意,甚至不如老师“包办”来得干脆。但是,长此以往,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又怎么能培养起来呢?我们教师的负担又怎么能减下来呢?学着在课堂上“偷偷懒”,锻炼了学生,轻松了我们,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