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李社工
整理人:梅子青
本周的主要工作还是走访。走访特困老人,走访拟新增低保,还有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在这些走访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户。
一户是特困老人黄小保。他一生没结婚,无儿无女,今年已经81岁了。老人在年轻的时候精神就有点不太正常,听力也不太好。侄子非常同情这个大伯,便带他四处求医。
在花光了一两万块钱的积蓄后,见没什么效果,只好无奈作罢。但好在这个大伯精神病发作也不太频繁,而且发作起来也不会打人什么的。
黄小保年轻时能干活,也算是自己养活了自己。到了60周岁,政府便把他纳入特困老人的保障行列,享受国家补助,吃穿不愁。可就在上个月,他出门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手摔断了。侄子忙把他送到医院,谁知一住院,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全身很多器官都有恶性肿瘤。
这下侄子在难过之余也犯难了。面对大伯这样的身体,卧床不起就是早晚的事,而自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也很大,没有时间来专门照顾他。所以他侄子找到政府,希望政府接管。
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介入的。村干部带着我们来到老人家里,老人正要出门,他脖子上吊着一根绷带,挂着那只断了的手。黄黑的脸上满是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见我们来了,老人转身回了屋。我们请他坐到了床上。我搬了一张小凳子,坐在他旁边,问:“现住这只手感觉怎么样了?”老人沙哑着声音,嘟嘟囔囔说着什么,我一点都没听懂。我把疑惑的眼光投向村干部,村干部说:“他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这下我就为难了。我本来想听听老人自己的意见,如果他想去敬老院,我们可以为他联系。如果他实在不想去,我们想再做做他侄子的工作,希望他能照顾老人最后的岁月。
现在跟老人无法沟通,我们只能去找他的侄子。出门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下老人,只见他还坐在那里,嘴里念念有词。
老人的侄子在山上做事,我们电话联系他,他说让我们等他半个小时,他就回来。
没多久,老人的侄子就回来了。他跟我们说了家里的情况,最后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送老人去敬老院。但他表态,说他会尽量多去看望老人。
事情虽然是解决了,但我心里还是挺不好受的。挺同情这个孤寡老人的。
(后记:还未发稿,就听到老人已去世的消息。这离我们去看望他还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想:或许是老人也不愿再麻烦任何人,所以走前既没卧床来麻烦侄子,也没去敬老院来麻烦政府。像风过无痕的一生,便此终止。愿老人一路走好,天堂里无病无痛。)
还有一户,是一个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叫杨小连。我们找到村委干部,请她带我们去这户人家时,村干部说:“他们家住在一个高高的山上,路特别难走,眼看天又要下雨了,你们确定要去?”我说:“一定要去,麻烦你们了。”
村干部爽快地答应了,她借了别人一辆摩托车,因为小车无法开进去。我们两个社工骑一辆电动车,走到半路,同事的电动车提示快没电了,我只好下来坐村干部的摩托车。
一路经过几个村庄,穿过田间小路,来到了山脚下,看着陡峭的山路,村干部对我同事说:你就不要去了,你的车子没电,上不去,你就在这里等我们。同事答应了。
于是,我跟着村干部继续往山上去。连续多天的大雨,路上的泥泞都被冲刷干净了,只剩下一些小石子在坑坑洼洼的地上。车子歪歪扭扭地往上爬,不时地传来村干部的尖叫声。我心惊胆战地在后面坐着,总不停地提醒她骑慢点。
突然,车子一个急转,在村干部的叫喊声中停了下来。我赶紧在快倒的摩托车上下来,回头看看,我们已经走到一半多,狭隘的小路侧面是密密的树林,再往下看,便是好似俯伏在地的村庄。我说:“不能再骑了,太可怕了。”村干部说:“嗯,不骑了,我推着上去。”
于是,一辆男式摩托车,苗条的女干部在前面推着,我这个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也只能使出吃奶的力气,在后面推着。
大概推出了几米路,村干部喘着粗气说:“不行了,太沉了,推不动了。我还是慢慢骑吧。”我连声说不行,那太危险了。她爽朗地说:“你放心吧,我能掌控的。”我说:“那我就不坐了,你千万慢点骑。”
最后,在我战战兢兢的目光中,车子到了山顶。我的心才放了下来。
杨小连的家,是一栋三间的平房,孤零零地坐落在山顶上。我们走进去的时候,杨小连的丈夫正准备把轮椅上的妻子搬到床上,见我们去了,便停止了动作。
在聊天中我们得知,杨小连是在十年前,自己骑摩托车摔跤,颈部脊椎受损。现住除了脑袋是清醒的,胸部以下全部失去知觉,大小便也失禁。一个导尿器就挂在身上。为了给她治病,家里早已倾家荡产。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丈夫,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每天在家照顾妻子。听着杨小连还算洪亮的声音,看着她微红的脸庞,我们也能猜测到平时她的丈夫对她照顾得很好。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视频,是一个叫元宝的植物人,在丈夫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苏醒的故事,很让人感动。而这个默默无闻照顾瘫痪妻子十年的男人,同样地让人感动。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他们真正做到了一朝结发为夫妻,一生一世不分离。
杨小连的这一家人,可能不被大家所熟悉。可是,各级政府部门没有忘记他们。
杨小连的丈夫指着家里的一张特制的病床对我们说,这是残联送来的。指着家里的衣柜说,这是一位不愿留下姓名的志愿者送来的,空调是朋友送的。而政府把他们家纳入低保,杨小连还有残疾人的补助,这些都是他们这个家最坚实的经济后盾。
锦上添花让人欢喜,雪中送炭更令人感动。更何况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家庭温饱保障呢。感恩我们的国家,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庇护他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