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
当我们求学考试之前,我们至少知道,需要学习哪些科目,通过几门考试。
当我们谋生求职之前,我们至少知道大概的方向,甚至会为此做多种调查,尽量提高成功的机会。
可是当我们在成为妈妈之前(成为妈妈诶,一旦冠上这个名头,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我们却并不太了解,当妈妈需要经历些什么?
妈妈是日日陪在我们身边,经年累月、触手可及的人,身边的女性长辈大部分也都是妈妈。而在生活中,爱我们的妈妈们,很少开口讲述她们的经历与辛酸,只是日复一日、任劳任怨地付出。因此,少女们都觉得当妈妈是水到渠成、信手拈来的事,是容易得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是无需规划与筹谋的事。
没有当过妈妈的未婚和已婚少女们,对于成为妈妈大多数只有模糊的认知。或多或少在朋友圈里看过当了妈妈的小姐妹发的朋友圈,熬夜喂奶见过各种各样的凌晨、自拍时憔悴的脸和逐渐上移的发际线、对于老公不作为的抱怨和绝望、当然也有带娃出行、其乐融融的岁月静好。
“四年龄”妈妈微笑地注视你,这些都会经历,但并不是最难熬的。最难熬的,是找回自己。
生孩子前,我们是不谙世事的少女。对于自己的打磨和修炼,不管是美貌还是身材、工作还是学习,其实已经接近能实现最好的状态。我很喜欢那时的自己,笑容明亮、身材姣好,有无数的热情和精力拥抱这个世界。
可是当妈后,就像把从前的你打破,然后一砖一瓦、重建自己。要面对自己走样的身材和变差的身体,要学会如何照顾新生儿,要平衡婆媳等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变得“世俗”。
第一年,是“榨干身体”年。
听说过的一切磨难都会经历,区别在于宝宝是天使宝宝还是高需求宝宝,家人的帮助是否给力,或者单纯就是运气好不好,这些会决定,“劫难”反馈到你身上是轻是重。生完小乖后,我至少背痛了半年才慢慢好转。并没有打无痛或是别的麻药,是躺多了还是频繁抱宝宝,已无从得知。产假结束了,更是“一根蜡烛两头烧”,夜晚半小时醒一次喂奶,白天还要工作,每天晕晕沉沉、走路腿软得像踩在棉花上。但带着对宝宝新生的喜悦和新妈妈身份的好奇,即使再累,生活都是新鲜的、有盼头的。
第二年,是“身心疲惫”年。
育儿的新鲜感逐渐消退,我们却依然囿于妈妈的身份里,把一天过成一年。随着宝宝长大,他会呀呀学语,有了自己的小思想,需要更多的情感和语言交流。他最亲密的依然是妈妈,像个小考拉,24小时黏在妈妈身边。偶尔会有自我意识萌芽,觉得自己好像困在在各种身份里,却没有精力改变。职业发展几乎停滞,想要跳槽,却失去了叱咤职场的自信,担心更高需求的工作自己能否胜任。
第三年,是“鸡飞狗跳”年。又长大了一岁的小儿、精力旺盛得上蹿下跳,脾气再好的妈妈,也有抓狂的时候。妈妈的“引导”身份更为明显,需要带他看书、看世界,了解天地万物,教他礼仪常识。
第四年,是“不甘平庸”年。他上幼儿园了,总算可以稍稍轻松一点,也只是一点而已。家人们越来越像个摆设,可以愉快地呼朋引伴或者自得其乐,只有妈妈依然忙个不停,像个无法停转的陀螺。另一方面,对于自我的寻求越发强烈,又开始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和焦虑期:除了是妈妈,我还是谁?我还有些什么价值?我还能做些什么?该“搞搞事业”了吧?
所以才有了这个公号“妈妈不哭”,希望可以坚持做些想做的事情,有所产出。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是说出来,如果对大家有些微的帮助,也不算是糟糕的开始。
说了这么多妈妈的艰难时刻,不是想劝说你们“不要生”,而是要“知己知彼”,三思而后行。
我也只是个“四年龄”新手妈妈,往后需要经历的还有更多。
至少在那些妈妈的“至暗时刻”,知道还有这么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取暖,互相汲取重建自我的力量。不甘于只是“妈妈”,也没有放弃生活。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