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 居家隔离第02天

时间:2020年2月9日星期日,天气:晴

今天是隔离的第2天,返沪的第3天。一觉醒来已经是中午12点了,心情和天气一样。在微博上看了一堆美食视频后,决定自己下厨做饭。

1

盘算着家里的余粮,因陋就简,决定午餐做两道菜:干煸包菜、清蒸香肠。

干煸包菜做法最简单,包菜洗净后层层剥开,乱刀切成小片,配合葱姜蒜下锅翻炒至菜叶变软即可。当然,翻炒的过程中还要加入盐、酱、醋等佐料提鲜增味。

炒制过程中要开大火、勤翻勺、少着水,使包菜始终在相对干燥的锅中翻滚,这大概就是所谓“干煸”的要义所在。

有强迫症的人必得把所有食材全部准备就绪摆放停当之后才开火,不知你们如何。


有钱人家会在干煸包菜中加入事先炒好的猪肉片,菜香肉味在干煸的过程中相互穿插,菜肴的风味自然就更加丰富了。

据我观察,这道菜中的菜与肉的比例很有讲究。如果包菜比例较大,则称其为“干煸包菜”;要是肉的比例占上风,则多数情况下唤作“回锅肉”。

很显然我们不是有钱人家,新鲜的二师兄自然是买不起的。我看了一下冰箱,还有一些昨天剩下的火腿,于是一同倒入锅中,包菜炒火腿也是极好的。

我们使用的火腿是大名鼎鼎的金华火腿。著名老饕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考证:

“火腿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日金华火腿。”

据《东阳县志》记载:

“熏蹄,俗谓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地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

这也就解释了火腿为何会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了。

2

清蒸香肠就更简单不过了。香肠片小片放入简易的蒸笼中,蒸约10分钟至香肠全部变色即可。要说技术难度,可能是香肠切小片的环节。圆柱形的香肠一般要斜着刀去切才能切出饭店里最常见的椭圆形状。

多次尝试之后我发现,刀刃与香肠轴线成45°、步距5mm左右切出的香肠最合适。这中间5mm又是一个关键参数,大于5mm香肠太厚不易蒸熟;小于5mm,则容易把香肠切碎。

进一步我发现,不同部分切碎的概率不同,这与肠衣的韧性和肉质的均匀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把肠衣的韧性和肉质的均匀程度作为判断香肠质量的考核标准的话,那么5mm就是重要的技术指标。

大概没有人在等待香肠出锅时候会如此胡思乱想吧。

3

两道菜出锅后,那边的电饭煲里面的米饭早已香气四溢了。饭菜准备完毕后随手拍一张照片似乎是现代人必备的仪式感了。

酒足饭饱之后脑海中蹦出一首小诗:

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是王建的《新嫁娘词三首》中的第三首。

谈及此诗,总有人把这首小诗与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相提并论。在我看来,这首诗正是少了几分象征和隐喻的意味而更加地惹人喜爱。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二十字的小诗中所描绘出的率真、天真、纯真的生活气息让人沉醉又充满希望。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第二句中重点突出了“洗手”二字,虽是借以刻画新媳妇谨慎行事的情态,在现在这个形势下也颇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往期回顾:

抗“疫”心法:天不会塌,我可能会死︱居家隔离第01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