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序言》中,徐迟先生写道:《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瓦尔登湖》是一本属于心灵的良方。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电视节目和浓香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与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尚,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生活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而且在自然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
在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是那么简单。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两年又两个月里,仅用很少的时间凭借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而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变为理性。
纵观阅读全书的过程,梭罗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强调“避世”的概念。梭罗来到湖畔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余两天——他仿佛为自己掐准了秒表一般,准时告别。他能意识到自己何时不再需要继续地沉寂。于是,“到时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终的湖畔生活统一地联结成一片,而且句号完满——还是那么简单,而没有造作和伪饰,也没有对生活的消极。可以说,《瓦尔登湖》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一部圣书,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操!
读这部书时我经常尝试着把自己放在梭罗的位置上,书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我感到在那时我才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所谓的心灵净化就是指这个吧!更让人叹服的是,每次读后都会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语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消失在记忆中,但这些都不能阻挡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