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与中学生谈经典”系列公益讲座第2讲: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程世和)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经》 · 《诗经》是什么性质的书o 《诗经》首先是天子读本§ 反应周代社会生活的作品· “采诗”制度o 《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o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大铃)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o 《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采诗”目的:拦一国之意以为己心o 天子,代表天道的意志§ 总天下之心· 为什么秦始皇焚烧《诗经》?o 《诗经》中有大量反应民间疾苦的诗作,可能被当做以古非今的武器o 法家思想愚民政策o 本质上反映了统治集团与人民为敌§ 《礼记》有言:“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 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士大夫由礼乐诗书而造就(全人)o 孔子将“天子读本”下移为儒学教本§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的特点是主张教化,研究经典o 孔子及其弟子对典籍的整理传承了中华文脉§ 孔子把《诗经》引入了私学·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①!诗,可以兴,可以观②,可以群,可以怨③:迩之事父④,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o “兴观群怨”四种能力体现出孔子重天地情怀、重人生写照、重群体交流、重情绪表达的教育理念o 类似于西方大学追求的“博雅教育”o 受这种教育的学生,如果精神上有艰难困苦,他不会想不开,走极端,因为他胸怀广大,有一种精神抵抗能力。·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o 培养弟子纯正人格的教育理念· 不学诗,无以言o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品质§ 作用和意义· 《诗经》成为士人读本,中国古代士人可以赖此“总天下之心”,达到与天子之心相仿佛的高度与广度· 优秀代表:杜甫、范仲淹· 《诗经》的教育作用o 《诗经》与美的教育§ 8.8 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没有艺术教育,人生中就会缺少一种自由兴发与怡然自得的生命美感· 《浮士德》“真美啊,请停下来”· 《水调歌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o 《关雎》:培养“中国夫人”“中国先生”的“开学第一课”§ 认为《关雎》的作者是周文王,作为《诗经》的开篇,作者应当具有神性,成为天下人的模范。§ 《关雎》中,爱是含蓄的,承担责任的,循序渐进的,表达充满艺术的。§ 《氓》则与之相对,男主人公是缺乏社会信誉和道德的不良分子o 《诗经》与关注民间疾苦的教育§ 代表作:《七月》《伐檀》《硕鼠》o 《诗经》与“兴观群怨”能力的培养§ 兴· “兴,连类引譬”·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王夫之:能兴即谓之豪杰,· 苏轼,无论现实多么险恶,他都以“可以兴”的诗文创作别开生面,获得诗性家园§ 观·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群· 儒家强调入世、用世,而欲入世、用世,自当培养与他人、社会的协调能力。· 若想成为“伟大的人”,心中就不应该之窗下自己而装不下他人,装不下家国和天下o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怨· 在《诗经》中,每一类人都有发声的权力· 不平则鸣·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是否敢于发出怨愤之声、反抗之声,往往可以视作一个人有无精神勇气和生命气象的重要标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