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熟悉信息的过程
在“学会如何学习”这个课程模块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学习的本质就是行为的改变。上课就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能在课堂上吸收书本和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促进行为的改变。
大家都有许多学习经验,请问,你认为以下哪种类型的经验,对你的学习有最大的促进作用呢?
A:听老师讲课。B:和同学们讨论。C:写作业。D:参加考试。
就我的体会来说,越是主动的学习过程,越是有难度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就越好。
单方面听老师讲课,似乎很多知识点都懂了,但要参加讨论时,好像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作业写不好,考试时也不一定能做对那些题目。
但如果考试能答对,作业也都能高水平地完成,那和同学讨论肯定就没问题,老师讲课也都能听懂。
互联网上有许多知识类信息,许多人如饥似渴地吸收那些优质的知识和思想,还把一时半会看不完的宝贵资料都放在收藏夹里。然而几个月过去了,甚至几年过去了,这些人的能力真的有显著的进步吗?
至少有一点会有显著进步:下一次再看到类似的信息时,会有一种熟悉感,觉得自己已经懂了,在被打脸之前都会有充分的信心、良好的自我感觉、愉快的好心情。
可惜,熟悉感并不是学习,最多算预习。在课程里,我们介绍了PQ4R学习技巧,它由预习(preview)、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复述(recite)、复习(review)这6个步骤组成,预习仅仅是其中的第一步。
学习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
让我们将人类看作一台智能行为机器,能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这三种功能。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将是此人在自由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旦他能处理高难度的信息,也就能主动搜寻优质信息,还能为他人和自己输出优质信息。
锻炼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方式,并不是没日没夜地输入一大堆优质信息。往计算机里存一大堆优质信息,并不能提升这台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而且,计算机硬件的速度已经在出厂时设定好了,没法后天更改了。
所以,要想优化程序运行效果,唯一的方式就是改进算法。套用到教育上,要想提升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唯一的方法就是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像学习弹钢琴一样,抱着一本钢琴教材苦读是无法学会弹钢琴的。要想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抱着一本批判性思维教材苦读也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来练习,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钢琴要反复弹钢琴,学游泳要反复下水游泳,练习英语口语也要反复说英语,练写作则要反复写文章。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或思考能力,则是要反复去学习新东西,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人会觉得很奇怪,我们难道不是已经在时刻思考问题了吗?
当然不是。人类是一种非常懒惰的物种。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依赖习惯来行动,依靠过去的经验来做出决策。对于那些一路都享受着最优质教育的“社会精英”来说,依赖自己已经养成的好习惯就能迅速地解决问题,不怎么费脑子。但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普通人来说,“动脑子”这种活动实在是太难了。
追求更大的主动词汇量
参加过考试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选择题比填空题容易,填空题又比写作题容易。
原因很简单。因为考试题的本质就是题干加空白,题干是线索,空白是要求考生给出的答案。选择题给出的线索更多,对考生的要求更低。填空题给出的线索更少,对考生的要求更高。而写作题给出的线索特别少,对考生的要求特别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答对选择题很容易,考生只要对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有表层理解就够了。要在写作题中拿高分就很难,这要求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深入,不仅仅是熟悉,还要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以记英语单词为例。我们听过和读过的单词,肯定比自己说过和写过的单词要多。前者叫被动词汇量,也就是我们能正常理解的词汇量。后者叫主动词汇量,也就是我们经常主动使用的词汇量。
作家的主动词汇量往往特别大,日常生活中的无聊细节,在他们的生花妙笔下,也变得耐人寻味了。大多数人并不是作家,但总是要说话和写作的。积累更多的主动词汇量,就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过程,这也能显著提升我们说话和写作的能力。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所强调的词汇量并不是指英语或德语词汇量,也不是汉语中的生僻字和成语,而是凝结了知识的概念。比如,机会成本、边际收益、双盲实验、认知失调、工作记忆、可得性启发法、逻辑谬误、贝叶斯概率、本体论承诺等各个学科的精华概念。
概念积累的过程和拼图游戏很相似
小时候,我爸给我买了一盒《灌篮高手》的拼图。打开盒子一看,里面一共1000个小块。
没记错的话,我俩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完成整幅拼图。那时我就发现,拼图这个游戏,刚开始很难,后来就容易了。将小块凑成大块时很难,但已经有了几个成型的大块后,再往这个大块周围来拼凑小块,相对容易许多。
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就像是玩拼图游戏一样,刚开始很难。随便一个不认识的专业概念就能把自己搞懵。如果没有完全搞懂,又开始学下一节课,那就像是之前的拼图没拼正确,但又要开始拼下一个部分,最后肯定要回过头来纠正错误。
这样看来,学霸脑中的拼图比较完善,而且区块很大,往上添加新的区块也很简单。由于学霸脑中的拼图是拼合在一起的,哪怕有某个知识点突然忘了,也能通过与之相联的知识点将其推导出来。
而学渣脑中的拼图则漏洞百出,已有的几大块中,还能看到不少拼错的地方。老师帮忙纠正起来,非常费力,学渣自己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也很大。要是在考试中忘了某个知识点,自己也不太可能凭实力推导出来。
我们都想成为学霸,至少是在自己在意的领域中成为学霸。学霸之所以是学霸,原因有很多。可能学霸的基因很好,智商很高,好奇心也很强,天生就很愿意努力学习,父母也很擅长激励孩子,老师和同学也为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还不是学霸的人来说,成为学霸的第一步,就是反思自己脑中的那些拼图,已经拼成什么样子了?有哪些拼错的地方吗?有哪些急需补足的漏洞吗?当然,这个任务光是自己搓着脑袋拼命思考是很难完成的,最好借助外力的帮助,和师友们进行一些深度的交流,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