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日更用于写买房,今天回到之前列出的重点事项——个人成长之工作)
新一天的工作还没开始,to do list有三项:
1. 学生明天竞赛,约我今晚辅导,所以工作时间里需要先备课
昨天我问要不要辅导,他们约我今天晚上。跟我的默认习惯一样,“先准备好问题再去请教别人”。
但是,我经过多年实践中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计划不太对。比如按学生们所说,今晚辅导,那么辅导之后他们用来改正的时间就只有熬夜和明天上午短短几个小时了。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在上一次新星让我写一份报告的时候,我试行了新的方法:
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搞出来一份复制、粘贴的文稿,约了她有空的时间,去给她看。此时,新星时间充裕,心情平和,可以进行详细讨论,列出需要修改的部分,事后还给了我好几份参考资料。随后,我的重点就不在这个文稿上,直到deadline的前一天,才完成了材料交给新星再看。因为有了之前的共识,新星并没有太多异议,稍加修改就算完成任务了。
比较起之前,我接到任务后立刻按照自己的理解低头做事,但很快就到了拖延期,只能在接近deadline才交给新星。新星在时间压力下看到并不符合她心理预期的初稿,立刻就烦躁起来,思路也不能么清晰了,只想着如何给我补漏。等我再次修改时,时间肯定不足,甚至每次都要打着新星的旗号,求人通融一下晚点交。新星眼看时间已过,只能长叹一声:先这样交上去把。这样一来,每次都是忙乱干活,但结果却是每次都在新星那里把自己的评分压低。
而采用新的方法,对我来说,写初稿时正是对新任务的好奇时期,修稿时符合拖延习惯,最后完稿时因为有deadline的压力所以能达到高效。——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下次记得继续尝试、调整、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
因为自己还没想明白,所以这次依然按照学生们的要求,卡在最后进行辅导。为了尽可能的节省时间,白天需要认真准备一下。
——这属于紧急而不重要的任务。
2. 新星的课题结题任务
周一周二忙了两天,新星又换了新的审计师,今天又得从头沟通。
——又是一项紧急而不重要的任务,对新星重要,但对我来说,结果不重要,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更为重要。
3. 自己的本职工作科研
上一次进行数据分析还是上一次,这一放又是十几天,还要重新捡起来。
想跟着新工作的男博士——起个花名,青竹——慢慢做点数据分析,发点文章,也算出了工作成绩。可惜,不断被新星布置的杂务打断。
算了,不抱怨了,今天能做就做一点吧。
——这是一项重要而不紧急的任务,理应排在工作日程第一行。
【另记】
其实早上写文的起因是在泡厕所时学到了一个词:非期然后果
非期然后果——在坚持行动的过程中,总会获得预料不到的收获。具体表现为“看起来偶发的巨大成就其实是长期坚持行动、不断试错的结果”
这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莫顿提出的,我在读《超级个体》一书中看到的。
以下为摘录:
非期然后果具有两个必备条件:行动和时间。
所谓行动,指的是不能总处在规划状态,因为此时你对结果的预测,仅是自我意识的倒影。只有当你真正行动了,才能与现实发生联结和共振,依此形成反馈,再来指导你的下一步行动。
所谓时间,指的是你在寻找机会,机会也在寻找你。当你在某个领域曝光时间足够长时,与之关联的机会撞到你的可能性就越大。虽然,这机会可能和你预想的并不一样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识,对这几句话深感认同。
简单来说,就是想到就做、边做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