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学以明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非自外得也。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王阳明
上周日和朋友一起去听了一堂国学课——“阳明心学”。之前听罗胖在得到上讲到过王阳明。而有幸再次领略到大师的风采也是一种缘分。王阳明的思想与观点可以浓缩为三个字:至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他也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当我们能够做到做人做事都从自己的良知出发,那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都会随之改变。
1、保持一颗空杯心态
有句话叫:以我观物,外物皆着我只色彩。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人有色眼镜来观察这个世界的。由于个人的成见和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又都是被自己加工过的,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我们的眼中并没有客观的世界的存在。
而如何让我们更理性、更客观一些呢?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空杯的心态,摒弃个人成见和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更客观的去看待事物,去接受一些人、一些事,去拥抱这个世界。
当我们出去学习时,去接受一些人的思想是,当一些思想与我们固有的观念产生冲突时,我们就很难接受这个人,从而由于抗拒的心里,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是我们不能够看到这个人的闪光点,也使自己收获寥寥。相反,如果我们可以放下偏执和固有成见,我们就可以用心眼观世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长处,看到他不同的见解,看到他的闪光点,也会是我们收获满满。正如笑来老师所说:我们不能见不得别人好,我们要见得别人的好。
时刻保持空杯的心态,我们才能够摒弃自我角度,更客观的看待事物,认清这个世界,也更容易吸收一些不同的思想。
2、时刻保持一种觉知,做自己
有人说:我们不能吧金鱼养在球星的鱼缸里,这样对金鱼很不公平,因为球星浴缸里的金鱼将会看到一个被扭曲的世界。我们不能这样虐待金鱼,而应该将其放在方形的浴缸里,这样金鱼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时刻保持一种觉知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难道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没有被扭曲过吗?就算没有被外界所扭曲,也会被我们个人的偏见所扭曲。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先生在他的著作《大设计》中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由于生活在盛满水的圆形缸体中,金鱼看到的外部世界是扭曲的图景。它获得的真实世界的图景也许和我们的不同,但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的图景就是正确的呢?我们很可能身处在一个巨大的金鱼缸中。真实世界的图景不是唯一的,金鱼眼中看到的,和人类眼中看到的,同样有效。
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自在,活的很吃力,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对自己的一份觉知,我们太在乎外界对我们的看法和评判,这种成见屏蔽了我们,使我们不能更好的做自己,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展现一个自认为别人会接受,会喜欢的假象给别人看。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也很少有收获。
比如,我们在家里的时候,在和自己的家人相处时,我们就会表现出一个真实的自己,说话做事都自信满满,很放松也很轻松。不会感觉那么累。而当我们在台上讲话时,很多时候就会无比紧张,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这个时候我们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过于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而不能够更好的做自己,而这些念头将我们屏蔽,我们就很难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经常保持对自我一份觉察,经常关注一下自己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思考。我们才能够够掌控自己。有时,我们不能够更客观的看待自己以及看待其他事物,或许是我们的思想和知识还没达到那个量级。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阅读大师们不同的思想,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的随之发生改变。很多事物我们看不透,是因为我们得修为不够。
查理.芒格提出“跨学科攻击”的思想。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于手里只拿着锤子的人,整个世界就是一颗钉子。
拥有不同的学科思想,我们才会拥有不同的思考纬度,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做出更逻辑性、更客观的评判。
多学习多思考,时刻保持一份觉知,做自己。我们才能活的通透。
3、行为是习惯的叠加
我们常说“习以为常”,就是经常做某件事情,形成习惯以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变成我们得常规动作。所以才有“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说法”。
时间管理大师叶吴斌老师常鼓励我们过线上的人生,他讲有序的人生定义为线上人生,将无序混乱的人生定义为先下的人生。叶老师常说:线上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的好习惯叠加起来的人生,线下的人生就是有无数的坏习惯叠加起来的人生。所以优秀人士的行为就是多个好习惯的叠加。
基与这些认知,我们就需要相应的培养一些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健康饮食、运动、冥想等良好的习惯。养成一些行为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在时间的纬度上持续的发生一种行为,需要前期克服自我本能带来的不适感,度过这段难受欺之后,我们就不需要坚持这种行为了,而是它本能的就会发生,就成为了我们的惯常行为。
当然我们可以找各种培养好习惯的方法论:例如花钱请人监督、利用群体压力集体打卡、加入一个社群、加入一个习惯养成班级,分目标达成并及时奖励反馈等各种方法。比如我加入叶老师的天使班《时间管理100天践行》,主动担任小组长,参加每周分享晨会。不仅是我养成了早起、运动、健康饮食、洗冷水澡等好习惯,还是我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工具来管理自己的精力,从而做到高效的时间管理。
行为是习惯的叠加,不断的重复好的行为,才能养成好的习惯,我们才能够呈现有序美好的生活。
4、人生需要“断舍离”
断:断恶修善,止贪,断掉不需要的东西。
舍:慈悲喜舍,舍得,舍弃多余的物品。
离:离哭得乐,放下,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我们不放看一下自己的房间,有多少不必要的挂件;看看我们的衣服,有多少是我们不会再穿的收藏品,甚至有些还带着标签;看看我们那一片狼藉的书桌,有多少书我们从来没翻过,有几只笔还可以出水。很多东西我们不需要,却又不舍的丢,这都是贪心在作怪,我们舍不得,我们放不下。
而真正的美好人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学会“断舍离”,我们的人生才会摆脱各种不必要的枷锁,才能找到自己初心,才能轻装前行。
真正的“学到”总会发生在行动之后,很多正确的原则唯有践行才能落地,才能更好的知道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