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2年大家走出高中校门,走向全国各地的大学时,内心对未来的憧憬是五彩缤纷的。
当一场散伙饭吃罢,互相拥别,泣不成声,犹如歌词里唱的,为了拥抱喜欢的那个人,而哭着笑着拥抱了整个班。
临别之时,高声喊话,十年之后,一定还要在今天这个散场的饭店组个局。
2012年,整整十年,那个饭店还在,人却未赴约。
同样的故事在2016年上演,距离2006年大学毕业整整10年,说好的十年之约又组局失败。
说好的十年为期,为什么全变成了遥遥无期?
当然,在这个组局的过程中,也有几个积极的同学张罗此事儿,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为什么?为什么?
睡在上铺的兄弟呢?同桌的你呢?难道都在那个凤凰花开的路口走散了吗?
其实,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用电话用微信找到一个很久不曾联系的人,简直太容易,容易到我们常常不屑于拿起手机。
同样的发达,还有交通方式的便捷,几个小时的高铁基本上能囊括大半个中国。
前些日子比较火的一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说得好像多悲壮似的,其实,现实中也就一张车票的事儿,甚至睡完一觉还能当天往返。
交通、联系如此的快捷,而我们的相聚却愈加艰难。难道不以睡你为目的相聚就是缺乏动力的吗?
并不排除个别班级能够如期而至的事实,但是这里只分析那些无法履约的班级。也不分析特殊情况,比如在国外,或者是在一些特殊岗位上的同学。
我们就聊聊自己,聊聊如你我这般之大众,我们是咋想的,为什么不能成行。我们或者他们的心理如何?
第一 怕差距
害怕那个让自己曾经心动的他或她变得臃肿而世俗不堪,跟自己心中永恒的男神或女神差距太大。
害怕让别人看见自己混得不如意,害怕那个曾经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同学,如今却混得风声水起,远在自己阶级之上。
第二 怕折腾。
怕折腾自己,更怕折腾家人。早就告别了单身生活,一个人的远行要么让家人跟着远行,要么让家人惦记着远行。
三个人的聚会,除了吃饭还会有谈心,几十人的聚会,就只是聚会。好比参加一个并不熟悉的朋友的婚礼,吃饭就只是埋头吃饭而已,为了纯粹吃一顿饭,折腾几千公里,委实太折腾。
第三 少数服从多数
如果真是有几个强有力的人做幕后推动,当同意参加聚会的人数达到多数,那么少数人也多半会心动,以上所有的担忧都又成了次要因素,这是人性使然,不必多说。
分析以上种种,并不是为那些不履约的同学进行开脱,只是,这个时代的局限,让我们也有局限。
如果说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那么群体的悲剧却往往无法避免。
好比一个和尚有水喝,多个和尚没水喝,尽管我们还不至于被渴死,但很多具体的事情都是因为有多个和尚而最终夭折的。
也许,二十年的时候,我们都能如愿。犹如歌词所唱,二十年后再相会。那时的我们,将不被这些心魔所控,将堂堂然做自己。
能吗? 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