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茨维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说茨维格是“描写内心的大师”,是“最懂女人的男人” ,但我觉得他对女性存在很多误解,他笔下的一些女人卑微的极度荒诞,女人是可以在爱情中低到尘埃里,但他过分的夸张女性对爱情的渴望让女性读者们读起来很不舒适,感觉受到了侮辱和歧视。
90后女作家萨莉·鲁尼写的《聊天记录》在上市后好评如潮,有人说,这是一本揭露年轻人社交现状的书,是一本关于青春的疼痛和二次成长的书,的确,但读者们忽略了隐藏在书中的女性自省,此书全程以第一人称叙事,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占据很大篇幅,作者有意借此让读者们将女主人公看透,可大部分读者只读懂她在伤痛中成长,忽略她与人社交,面对爱情和友情时,内心的挣扎和思考,其实,女主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卑微都体现在了她与人聊天之前的心理和行为上,而不是聊天记录本身。她打出来的“聊天记录”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的,反映的是她自卑脆弱的内心世界。
女人们在爱情中的卑微体现在一点一滴上,但是只有女性自己可以精准的将它描绘出来,比如说萨莉·鲁尼。
鲁尼在书中多次描写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在与喜欢的人或讨厌的人交流时想要“控制住这场对话”,当她在对话中感觉到自己的回复不再能让对方的心情有起伏,她会认为自己“失去了这场对话的控制”,她会瞬间失落和自卑。她控制住这场对话的方法就是假装冷淡或不在乎,让对方觉得她对此不感兴趣,让对方觉得他们的思维和自己不在一个层次,从而引起对方的不满,这其实就是一种电子世界里的“欲迎还拒”,只不过这样的心理状态躲在了手机屏幕后面,躲在了聊天记录的文字和图片里。
可以说弗朗西斯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来自于她童年的不幸,她家庭贫穷,父母在她小时候离婚,父亲酗酒且人个极端,她怀疑爱情又渴望爱情,自卑,脆弱,但是这样的家庭千千万万,家庭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弗朗西斯这样做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她是女人。
弗朗西斯在与人社交前的心理行为代表着现实中的很多女性。许多女性面对爱情时是忐忑不安的,是绞尽脑汁想要获取对方的注意的,这在电子世界里的社交中体现的极为明显。在发文字和图片给自己暗恋或明恋的对象时,女性往往会挣扎和犹疑,不确定自己这发出去的文字会让对方有何反应,对方会不会因此欣赏自己或轻视自己,对方会不会因此开心或愤怒,毋庸置疑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比起男性在聊天中是斟酌再三,思前想后的那一方。
作者把这些细节放在书中,我想许多女性读者会觉得羞耻,这说的不就是陷入暗恋和爱情中的自己吗?可正是因为这样别具一格的自省丰满了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她的脆弱和渴望都很真实,她在受伤中成长也是因为她自己注意到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是虚假的,自欺欺人的,
她的成长正是通过每一次对自己的解读并自我反省,度过了自己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