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的自由观。自从我知道了这首小诗之后,就自认为已经看得比谁透彻,用叛逆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但往往迷茫不请自来。
从古至今,多少男男女女为了追逐爱情而不顾生命,他们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话本小说里,影视剧本里。这真是有够romantic!
可惜现实没有这么诗情画意,爱情成了一次性快餐,迅速没营养。正映照了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
在这里,生活似乎高于了一切,来了个乾坤大挪移。而自由与爱情之间失去了那层障壁,悄无声息重叠在了一起。这些个痴心人啊,追逐的又像是自由呢。
画眉鸟母亲因孩子失去自由而不惜喂它毒果的故事我们不是第一次听了,它成为象征着自由重要性最经典的励志故事。可它似乎也只能说明自由高于生命。
自由,究竟是什么?
有一部影片最近大红大紫,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房间》。
杰克在封闭的房间里一直长大到了5岁,当他的母亲提出离开的时候,他选择了不相信和逃避,他在逃避自由,恐惧自由。
怎么会有人恐惧自由呢?不是说“不自由,毋宁死”吗?
其实真正使男孩厌恶恐惧的是未知。自由对于他来说是未知的,所以他本能地抗拒。那么说,自由就是相对的了。
在别人看来不自由的人,未必感觉自己不自由。就像是未成年人天天要上学,成年人日日要上班,就连那些退了休的成年人,都没有办法一下子脱离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带来的影响。
人一停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觉得自己不够自由,被枷锁禁锢。可当时间被磨蹭,要被切成一片片均匀分配时,我们依旧享受生活,之前的一切都是无病呻吟。
热爱阅读的人用阅读磨蹭掉时间,喜欢听音乐的人去听他们喜欢的歌曲去磨蹭时间。哪怕是在一个小房间,也不再会想起不自由,觉得孤独寂寞冷。
苏轼有句什么诗来着,“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谓自由,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