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有一个观点值得借鉴,就是特重交友。清代名臣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就是说,交友,是人生第一大事。
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没广播没电视没大学。一个人获取知识信息,在外想获得帮助,全要靠朋友。所以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能有多宽广。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是把择友当作人生第一大事。
比如说,入京做官之前,在闭塞的湖南乡下,曾国藩最大的遗憾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
所以,后来他在致诸位弟弟的家信中谈及自己当年的感受:“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有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 “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 可见他对自己当年那些庸鄙的同学是十分看不上眼的。
成功的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对他帮助最大的人帮助他。而运气不好的人,可能是因为交了一群酒肉朋友。
吴军老师也在《见识》一书中谈到:成功的交友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投资。
在这方面,莎士比亚在自己的名作《哈姆雷特》当中有三句话写得相当棒。
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它里面那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但里面更重要的是老臣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的父亲)对他儿子雷欧提斯的一番忠告,因为这其实也是莎士比亚的人生智慧,只是借助波洛涅斯的嘴说出来而已。
这三句话分别是: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活中一些人为了所谓的面子,凡事都要争个高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在和他人对话的时候就难免“心直口快”。有的事后还若无其事的解释道:哎呀,我这个人向来比较直爽,“心直口快”...
这种情况,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侵犯到别人的边界,而他自己基本上是少有察觉的。这样很容易将人际关系搞得很尴尬。
所以,这句话是在教导我们为人做事要持重,要多动脑筋,不要毛毛躁躁。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包括我自己,只不过多是心理反应,一般没有表达出来而已。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
前半句话很简单,重点是后半句。
很多时候,礼数有加,但保持距离是朋友之间最好的交往方式。
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这三条是值得信奉的交友准则。
用吴军老师的话说:人一辈子做事情,不可能没有人帮忙,而这个合作伙伴的选择,其实至关重要。有些时候,考察一个人只要看看他(她)的朋友圈就行了。
人生遇到一个合适的伙伴并不容易,因此要像莎士比亚讲的那样,“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当然,莎士比亚还说了后半句话,“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一个人因为交往的带宽有限,因此不可能和所有人交情都很深。
一个表面上对所有朋友都一视同仁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有至交的。
朋友是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