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国的造假问题是相当的严重。不仅涉及到工程,电子,还有医疗,学术论文,甚至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以至于不少人谈吃色变。今天所说的就是蜂蜜。因为有人发现,蜂蜜存放后会出现结晶现象。所以有人就直接说,看看,绝对的假货,这都是使用的白糖沉淀出来了。
心情能理解,假蜂蜜也的确存在。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为此,妾身特意咨询了多年的老朋友,素有“壮乡蜂王”名称的杨传全。说起杨传全,在养蜂业内那是堪称传奇。他是广西人,自小从事养蜂,经过多年打拼,创办了南宁市全健蜜蜂养殖场,同时担任中国养蜂学会、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
杨传全董事长介绍,大伙常讲述的蜂蜜沉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蜂蜜结晶。因为蜂蜜是种特殊的产品,其自身的葡萄糖只要高于果糖,就会从底部开始结晶,尤其是随着气温变化更加明显。(12-15℃)结晶体多是白色,但随着蜂蜜种类不同,颜色会存在着不同的色差。更神奇的是,虽然结晶,质量不变哦。
另外,结晶体也是真假蜂蜜的判断条件。真正的好蜂蜜,结晶粒透明度差,结晶层比较松软,用手指慢慢的捻动结晶粒,无沙感,将结晶粒放在嘴里,也会很快的融化。反之,质量次或者參假的蜂蜜结晶层非常厚,用手捻,包括其他方式都不会轻易的碎掉,送入口中也不会很快的融化。
再来给普及下蜂蜜结晶的原理。蜂蜜结晶是蜂蜜的一种自然属性,因为葡萄糖的不稳定性,过饱和葡萄糖液使葡萄糖析出,产生结晶。现在已经证明,蜂蜜产生结晶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诸如温度、水分、花粉颗粒及灰分都有着关系。然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自身的结晶核密切相关。
通俗的说,如果温度升高,水分增加,葡萄糖的稀释度加大,蜂蜜就延缓结晶;这就是夏天蜂蜜很少结晶的原因。同时,如果蜂蜜中的花粉颗粒及灰分较少,造成葡萄糖析出的附着点减少,蜂蜜也延缓结晶;如果蜂蜜自身的结晶核少,蜂蜜自然就会延缓结晶。
那么,有没有不轻易结晶的纯正蜂蜜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杨传全先生特意举例说明。大众常见的也比较喜爱的枣花蜂蜜,洋槐花蜂蜜就不会轻易发生结晶现象。估计认为产生结晶就是假货的错误认识就是从这引起的吧。当然,椴树蜜、油菜蜜及荆花蜜则是非常容易的出现结晶。
从分子论观点分析,蜂蜜中所含葡萄糖分子是不规则运动,但在一定温度下,蜂蜜中所含葡萄糖超过了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结晶核就形成了。逐渐地更多的葡萄糖分子围绕结晶核有规则地排列在周围,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中析出来,从而产生了蜂蜜的结晶。
一般而言,结晶核的数量多少与蜂蜜结晶的速度成正比。但也和含水量、环境温度的高低及蜜源花种的不同有密切对应的线型关系。蜂蜜在常温常压下具有液态、半晶态和晶态三种不同的物理状态。蜂蜜的结晶因为结晶核大小而异,细分为大粒结晶、小粒结晶和均质结晶。
细心的人也会发现,蜂蜜虽然结晶,但是结晶的程度却有着不小的区别。有的只是在瓶子的底部出现少许,有的半瓶子都出现结晶,还有的是整瓶结晶。杨传全说,如果出现整瓶结晶的,那么恭喜,你买到的是质量相当不错的蜂蜜。不过,他也坦诚,不能对未结晶或者部分结晶的蜂蜜做点评。
结晶的蜂蜜处理起来很简单,可以在热水中浸泡,但要注意热水温度必须低于50摄氏度,因为温度过高会使蜂蜜中的酶失活,维生素损失。还可以在冷水锅内慢慢加热,当水温达到50-60度时,沉淀物就会自然融化,而且不会再沉淀。当然,最简单的,到了夏季自然就恢复如初。
讲到这里,相信为大家解开了不少疑惑吧。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弄明白了真的很简单。食品安全方面的确有问题,但伴随而来的谣言也相当的多。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有理有据的科普分析,切勿以讹传讹,给自己还有周边的人带来不必要的恐慌。
当然,杨传全先生的传奇故事,网络上有很多详细的介绍,在以后的时间里,妾身也会予以整理出来,供给大家阅读,如果想购买全健牌系列蜂产品,咨询蜂产品相关知识,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包括找寻微信公众号全健蜂王。再次提醒,别再把蜂蜜的正常结晶当做白糖啦,那样真的冤枉好的养蜂人。(文/孙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