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多少人以为抓住了一只蝉就拥有了整个夏天。如今,多少人以为把所喜欢的东西分享朋友圈、加入收藏夹就实现了真正拥有。
信息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智能手机的出现,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城略地把我们征服。它可以取代电脑,取代电视,甚至取代书本——从某种意义上看,比书本更有效率和价值,因为从头条资讯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是那么精细和对味儿,无论是茶余饭后,还是乘车间歇,指尖一点,海量信息即刻呈上,若有中意的便往朋友圈分享,几秒钟搞定,怎一个“快”字了得?
这种指尖阅读似乎满足了我们在轻松娱乐的同时读书破万卷的愿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阅读任何内容,于是深以为然、乐此不疲。直到有一天,看着微信圈所转发收藏的成百上千篇文章,却发现离开了手机的大脑一片空白。且不说鱼龙混杂的鸡汤段子到底对日益贫瘠的精神世界来说有多大营养,就算偶尔遇到货真价实的干货,在林林总总、碎片化的快速浏览过程中,能够进入精神空间的那部分却是那么的稀缺。
信息技术带来阅读场景的革命,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为我们的阅读成本做了减法,而我们也顺水推舟为自己的付出做了减法,做读书笔记、写阅读心得、博闻强识等看似浪费时间的“笨办法”被抛到一边,不再用心去记忆、动脑和思考,指尖转发与收藏那么高效,何必再去费时费脑呢?然而,字里行间流淌的能量,从手机存储卡到脑袋再到心灵,还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需要精心阅读、思索、沉淀来连接,否则无法实现有效传递。比如珍馐美味,就算有了网上订餐,想吃什么快递小哥都会送到跟前,但是个人的咀嚼吞咽还是无法代替的,消化吸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无法进入血液循环,无法真正成为生命体的一部分。
看过一句经典的话:优质阅读是生命的自我修复。优质的阅读,会让人拥有更广阔的可能性,构筑起生命大厦最牢固的精神基石,拥有足够的沉着和坦然来面对功名利禄、岁月流转、生老病死,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保持一种宁静幸福的状态。然而当我们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抛弃应有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不但让汲取精神营养的过程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娱乐,甚至还消解着专心读一篇文章的耐心与能力。如果一个人抛弃了深度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失去了从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的能力,这岂不是很可怕?!
其实,阅读的“笨办法”往往是最实在管用的方式,也是完成生命自我修复的最佳途径。理学家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梁启超在《不苦不笨不读书》中指出:“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高中期间,曾经为了高考而疯狂背诵的那些成语,不知承受了多少枯燥、重复才记住了词性、含义、感情色彩。有段时间自己曾对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方式很不齿。然而多少年过去了,现在运用最熟练的词语竟然就是当初用笨法子记住的那些,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包含人的祈愿,其方向是让人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但绝不是让人越变越懒,阅读也是如此。享受便捷,并不是不需要自己付出和努力,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但是必要的付出不可偷工减料。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不能因为有了便捷的信息手段,就不再费心去博闻强识、思索探究、消化吸收了,反而更加需要强化这种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林林总总的信息碎片中汲取系统的精神能量,避免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迷失自我。
阅读一旦技术化、娱乐化,这种生命的自我修复就会打折扣,喧哗热闹的阅读场景掩盖不了文化滋养的苍白。在过于崇尚效率与速度的时代,找回正在被疏远的“笨办法”,才会给信息时代阅读一个美丽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