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格格早起成长营”的共读书目,是《精进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我不揣冒昧还报名了分享,开始心中痒痒想报名,可又怕出丑,不敢报名;没一会儿,只剩下最后一个总述没人报名,想着“输出倒逼输入”不能只停留在空号,就报名了,分享时间最终定到了1月29日。定了时间,有些惶恐,赶紧买了书,先从头到尾翻看了一遍,深深为采铜老师严密的逻辑、缜密的思维折服。同时,读的太快,粗枝大叶,如此好书值得精读,所以,从今天开始一章章地过,画出思维导图并做读书笔记。
今天,是第一章《时间之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总体来讲,这一章是关于时间观的,前半部分偏认识论,后半部分偏方法论。
1.对待时间的态度
我们都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时间是一维的、单向的,它只会自顾自地流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时间都是公平的,无论再牛的人,一天也是24小时,不会多也不会少。但是,“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长度很难改变,而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厚度和深度。
书中开篇列了5种常见的对待时间的态度:茫然的、焦灼的、无助的、随意的、投机的,显然,这都不是作者提倡的,作者非常推崇梁漱溟先生对待时间的态度——“郑重”,并对这种态度做了两种注解“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进而,采用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的“时间视角”,按照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划分五种人:积极过去、消极过去、享乐主义、宿命论和未来视角,并建议多采用积极过去、享乐主义和未来三种视角,少采纳有明显负面作用的消极过去和宿命论视角。
在应该综合运用的三种视角中,①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心态往回看,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但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所以适合和家人一起时采用;②享乐主义视角,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幸福感比较高,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等的风险比较大,所以适合工作之余休息时采用;③未来视角,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容易取得较高的成就,但幸福感不强,所以适合工作场景采用。
对于未来视角,作者进一步区分为近期视角和远期视角。
近期视角更关注具体情境,想得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去做”,这种视角行动力强,更多考虑可行性和实施步骤,不足是倾向于做可行性高、更容易完成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也更具挑战性的事。比如,拖延症就是不断地去做更容易做的事,而回避较困难的事。
远期视角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思考,但常常缺乏细节,可行性不强。比如,“常立志”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之所以经常变化志向,是立下远大目标时,只想着目标的意义,而没有考虑实现的细节,更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
作者建议结合近期视角和远期视角,采取“五年设想”这个实用技巧,思考在五年时间内坚持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甚至做到极致。
2.如何合理利用时间
作者提出,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做呢?作者给出了“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两个评价视角,并按照收益值的高低、半衰期的长短,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事件分为四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著名的“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什么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呢?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狂吃一顿自助餐等,虽然当时带来的愉悦感很强烈,但一旦停下来,愉悦感迅速消退,这样的事情应该尽量少做。
“采铜法则”意味着,收益值高低无所谓,只要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可以去做,比如,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或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这是高收益值的事,当然值得做;而像练一小时书法或背诵三首诗,这种收益值不高,但日积月累,会有成效的事,也值得去做。同时,不要只盯着“高大上”的事,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只要有长期的益处,也可以做,比如认真地回复朋友一封邮件。
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社会,对“信息爆炸”深有感触,毕竟我们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谓“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该怎么办呢?作者的建议是,多读经典,去除噪音。辨识信息噪音的方法,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作者推荐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三种时间尺度,从长到短依次是:地理和气候环境、社会和文化层面、具体历史事件,穿过历史长河,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友,向伟大的智者看齐,走一条自主选择并且可以一往无前的道路。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时间的复利效应,会让一个普通人一步步变得厉害。找出一件值得长期坚持的、有价值的事,不断地挑战自我,精进向上,时间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