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是一个书名,作者是蒋甲。曾经饱受拒绝的痛苦,后来主动拥抱拒绝。他发现原来拒绝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也是一个害怕拒绝的人。如果被人拒绝,我常常会不知所措。要不选择逃跑要不就会非常敏感甚至跟别人吵一架。
其实害怕拒绝的人一般都比较自卑。一件事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它会带来的不好的方面。而自信的人一般首先想到的都是它带来的好的方面。前者是喜欢待在舒适区的人。而后者是喜欢跳出舒适区的人,后者一般都是喜欢冒险敢于创新的人。前者偏于内向,后者偏于外向。这两者在行为和思想上都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这些年我发现一些同学和同事,他们的能力并不如我,但他们却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得非常自信。我感觉这种自信似乎与能力无关。而是他们骨子里本来就有的一种品质。
这个可能与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有关。我的父亲常常在我面前。告诉我:我其实并不比别人差,我应该自信一点。而在别的家长面前,又会对别人的孩子大加赞赏一番。并且谦虚地说我不如别人。他的这种双重标准让我的自尊心常常受到伤害,让我处于矛盾之中。我的母亲更甚,我的进步她很少鼓励,在她看来进步似乎是应该的,而她更多的是把一个孩子按成人的标准来对待,比如我做家务了她不会表扬我,只会说我做的不够好,不够快。而在外人面前她总是显的很善谈,她常常在外人面前很有激情的把我贬低一番,她当时想的应该是两个大人间交谈的感受,她应该想我不过是个小孩,却不知道小孩也有思想,也有自尊。她就是这样一次次伤害了自己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潜意识里否定了自己。从这点来说,我的父母是相当失败的,也许他们只是想保持中国人的"谦虚"。
所以,当我有了丈母娘,每次去她家里,她总是把我当宾客一样招待,也不让我做任何家务,好吃好喝招待,过的像猪一样。我才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温情和轻松。因为以前的我,是要始终参与家务,并从不表扬,还经常被批评的。我不想当猪,我只是想陶醉于父母对子女的那种感情之中。父母确实应该教会子女生存自立的本领,但也不要忘了子女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需要感受亲情,他们也需要父母爱的表达。
自卑与善良也是有联系的。熟悉我的人都觉得我很善良。凡事为别人着想,很懂事的样子。其实过于善良的人,其实内心并不一定开心,因为人其实都是自私的,一个善良的人不断的付出和吃亏,其实他的心里是不平衡的,付出越多就会越不平衡。但为什么他还是要选择吃亏,因为他自卑,首先,在心理上他就否定了自己。于是,吃水果他会主动拿小的吃,吃完饭他会第一个去收碗,有好处他会让给别人……总之,在他们心目中,他们一方面渴望好的东西,另一方面在群体中他们又不敢去拥抱那些好的东西,他们会条件反射的都让给别人,而对于需要付出的事情,又条件反射的抢给自己。后来别人都说你是个好人!所以,人不能太自私,也不能不懂自爱和平等!
回到蒋甲。他曾经是害怕拒绝的人。后来他通过亲身经历,总结了一些解决的方法。首先就是在心理上不要害怕,还没开始交谈,就想到一堆不好的结果,那是自设障碍,实践证明,那些害怕的结果都很少出现,都是自己吓自己。
如果别人真的拒绝了,不要过于敏感,也不要片面归因,必须找到拒绝真正的原因,所以千万不要马上逃跑,多问几句,可以说出别人的疑问,或者询问别人原因,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时还要用情感去创造同理心的环境。只有在安全的氛围里,谈话才能正常进行,否则会偏离主题。这个特别适合于关键对话。
最后总结。1.爱自己。接受自己的缺点,坦诚自己的缺点。清楚自己的优点,和大家平等分享好的东西,不自卑。 2.接受别人的自私。自私是天性。同理心,换位思考。学会表达,达到谈话目的,多结缘,少结怨。3.不害怕拒绝。拒绝有时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真正原因是看不到的水面下的冰山,创造安全谈话氛围,学会表达,学会聆听,挖掘出真实原因,让谈话在同一个方向,就能最终达成某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