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康熙微服私访,有个皇上想娶的姑娘,坐在轿子里:看着世上形形色色的人啊,最有趣。
我傻不拉几的没什么事做,也看人:我外公和一群老头在楼头打牌,喝铝壶里的茶水,我妈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我爸桌子上的铅笔特别粗,玻璃底下压着墨绿色的垫子,大家都是两个眼睛一张嘴,并不有趣。
我猜人家姑娘说的看人,好像不是这个有趣,因为我想起我辨别口音的技能。
我有一个能够根据口音大致识别地域的技能,是在脑子里建立了一个对应关系:把口音提取语音、语调、语速特征,与相应地区之间建立联系,样本来源于接触的人和地方戏。收集样本,拓展语料库并乐此不疲,是因为面对陌生人,在心里判定他来自哪里,即使不讲出来,也是非常炫酷的一件事。
这或许和观察人是一样,将我之前集中在语言的单一维拓展开,更复杂的猜谜游戏就非常好玩了。从一个人外在展现的记号,推测他的身份、地位、职业、家庭情况、和周围人之间的关系,算命的先生干的是不是就是这种活。想起来老郭说算命的跟说相声的同宗,察言观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从一维到多维,意识到可以做更广层面的观察,也是因为看到社会阶级比较的介绍中,传统的印度社会,看到一个人的种姓的符号,基本就能够了解他现在甚至未来的生活,住在哪里、家里几个孩子、小孩上什么学校、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起来可怕又无奈。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中国虽皇权至上,等级森严,但为底层一直保留着阶级跃升的渠道,渺茫,但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希望,确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有利因素。
回到所谓“察言观色”的问题上,我也不是瞎子为啥就看不到信息。我猜是两点原因,一是视野太小,二是懂得太少。视野小,是说眼睛捕捉到的画面的尺寸小,注意力只能集中在眼前非常近的东西上,过分聚焦眼前,自然会将背景虚化,不利于看到更多的信息,忘记从哪里看到,摄影师的眼睛会看到比一般人更多的东西,同时会有预判。懂得少是说,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跟看不到没有差别,我这是在督促自己多逛商场多看画报,建立好东西、品牌和价格之间的联系,毕竟社会地位基本是由经济标准决定的。
更好的察言观色,我新了解的两件事,好像确有帮助:画画和剧本。当我尝试把一件东西画下来,我观察和思考的方式完全变了,试图找到主要矛盾(轮廓),然后再填充细节特征,而不是一上来就被色块填满。当我站在编剧的角度思考角色设置的时候,更像是上帝视角,由于过往的经历所以说出这样的台词,有因有果,逻辑通畅。虽然我是过家家,皮毛还尚未学会,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总有裨益。
现在确实是挺好的时代,成为新贵难度略大,但变成焦虑的中产还是可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