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书总觉得有所得,但当我想把这本书的好传递给小孩的时候,却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出全书的框架、脉络、作者想要论述的观点、他的例证、以及我自己的感受。于是,我想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 To Death》读书笔记
作者NeilPostman,1985
全书分成2部分,11章,第一部分1-5章阐述作者对媒介的定义以及媒介的对整个世界或者是对美国的影响,第二部分阐述电视对新闻业、宗教、政治、教育四个需要严肃对话的行业的影响,最后一章作者给出了解决办法。
第一部分
1. 媒介即隐喻
2. 媒介即认识论
3.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4.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5. 躲猫猫的世界
第二部分
1. 娱乐业时代
2. “好……现在”(英文是well……now?)
3. 走向伯利恒
4.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5.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6. 赫胥黎的警告
1. 媒介即隐喻
作者开篇用18-19-20世纪不同的代表性标志来引出拉斯维加斯应该选用“老虎机和跳舞的女演员”作为象征,点出现代是娱乐化的时代。推出有识之士应该对这样的现象有所反思。作者的切入点:会话。
会话形式(各种媒介形式?)影响表达思想,“公众的话语方式规范乃至决定了话语内容”。
公众的话语方式 规范决定 话语内容
狼烟 X无法传递 哲学观点
电视 X无法传递 哲学观点 (电视的会话形式是形象而非内容,今日新闻的内容不重要,主持人的形象更重要;or同一内容,好形象的主持人收视率更高,传播更广;电视的内容可不可信,取决于主持人的形象可不可信。哲学观点是由深度的内容,电视会话形式决定无法承载这个内容)
电视 V OK 今日新闻
现代传媒形式的改变,文字/书籍——>电子/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截然不同的媒介可以承载截然不同的内容,印刷术的没落,电视时代蒸蒸日上,每个领域都积极改变自己的内容以适应电视的表现形式(短暂,瞬时,无需基础,随时进入都可观看,无需理解),这也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由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作者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更像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而强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不仅给你表面的东西,还以一种隐蔽但有力的力量让你重新定义世界,例子:
眼镜(超越本身功能含义)——>天赋/缺陷是可以改变的
显微镜——>事物不同于他的表象,人的大脑是可以观察和量化?
时钟(并不只是告诉人们几分几秒)——>时间是一个可以精确量化的单位独立存在的,hour,minutes,seconds,让人们没有了日出日落、四季更替至于无穷尽的永恒,有的只是可精确计量的可独立存在的单位。
电视,不仅给你电视节目,这些不连贯的,无需知识积累的,无需深入反思的,无需逻辑思考的形式,会让你丧失思考的能力,会让你认为所有需要严肃话语的领域(宗教、政治、教育)都可以娱乐化、也本该娱乐化、如果没有娱乐化人们就不会适应。生在蜜罐子里的孩子会认为世界本应该是甜的。
2. 媒介即认识论
认识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
对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传递信息的媒介的性质。
我们从未彻底掌握真理,但以不同的方式来表征、传递信息继而认识真理,会导致我们和真理距离会出现变动。
(这章还理解得不是很透彻)
3.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4.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这两章都是讲过去的美国多么好,印刷术文字的地位是如何高,和人们生活是如何紧密联系,是一个阐释年代,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17-19世纪,只有印刷品,影响人们谈话的形式(美国人不会交谈,但他们会讨论),说的话可以变成论文,使公众的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形式决定内容的实质。
现在,虽有更多印刷品,却不是唯一影响公众对话形式,不同的媒介形式会选择或排除某些类型的内容。
5. 躲猫猫的世界
所有电子技术(电视/动态图像、音乐、瞬时、无需基础背景知识、也无需逻辑解释;摄影术/图像;报纸;广播)合力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突然闯入你的视线,随即又很快消失。这是一个不连续、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人们也不允许人们做任何事情的世界,一个像孩子们玩躲猫猫游戏一样完全独立闭塞的世界,人们也如躲猫猫一样其乐无穷。
新闻利用电报获取毫无实际价值、破碎的即使讯息+几张没有逻辑的照片——>新闻。这样的新闻铺天盖地席卷世界,从此,这个世界充斥着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没有意义的信息,并开始取代复杂而连贯的思想。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里:“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我们陷入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造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通过信息/行动比来考量信息。“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能够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人们了解的信息具有影响行动的价值。但在电报创造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因为整个世界变成了新闻存在的语境。所有的一切都事关每个人。我们第一次得到了不能回答我们任何问题的信息,而且对于这些信息,我们也不必做出任何回答。”
电报带来的是支离破碎的事件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书籍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
电报引入的这种公众对话形式有鲜明的特征:其语言是新闻标题——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新闻的形式类似口号,容易被记住,也容易被忘记。新闻的语言是完全不连贯的,一个消息和它前面或后面的另一则消息毫无关系。每个新闻标题都是独立的。久而久之,经电报描绘过的世界开始变得无法控制,甚至无法解释了。报纸上一行行有序而连贯的文字渐渐失去了帮助我们获得知识和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
“了解”事实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和与其他事实的关联。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他们。
电报创造的世界:你了解更多,而无需理解。
对莫尔斯提出一个问题——上帝创造了什么——一个住满陌生人的拥挤的社区,一个破碎而断裂的社会。
6. 娱乐业时代
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提供了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电视把娱乐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表现一切经历的形式。整个时代就是showtime的时代。
电视本身的性质(展示动感的画面)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7. “好……现在”(“well…… now”)
讲电视对“新闻业”的影响。
平均新闻时常45S,播完一条就会“well……now” 切换到下一条,两条之间可以毫无关联,这样短的时间,观众无暇思考,也不用思考。
电视屏幕上的图像源源不断出现。图像的力量压倒文字,使人思考短路。画面并不一定要说明新闻的要点,也不需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画面,镜头本身就是理由。
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于电视节目内容的不连贯性,思维也随波逐流,抛弃逻辑。
短时/瞬时+画面冲击。
人们自以为获得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而实际只是了解了支离破碎的皮毛,股市熔断,期货,具体的由来、内在逻辑,人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这个并不有趣。
更可怕的使人们依然根据这点皮毛形成了一些看法,观点。人们正在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把无知当成了知识”,自以为自由的表达了观点,却更像被几个新闻片段操纵着情绪。
电视获得了定义新闻存在形式的力量,即平均45S,一个个小片段,“well……now”;电视也决定了我们如何对新闻做出反应:了解而非理解,无暇思考也不用思考,迫不及待的以娱乐的心态想知道下一条新闻。电视也引诱其他媒体这样做,整个信息环境都传递着娱乐式的内容。电视告诉杂志“新闻是一种娱乐”。杂志告诉电视“只有娱乐才是一种新闻”。这使得新闻的娱乐性更加完整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成了娱乐。
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时,它就不可避免的起到了蒙蔽作用。电视新闻提供给观众的是娱乐而非信息,这种情况的严重性不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信息,更在于我们逐渐失去了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公众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电视语境世界,电视对于自相矛盾早已失去了感知力。
8. 走向伯利恒
讲电视对宗教的影响。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9.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讲电视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就像娱乐业,为了取悦观众,策略就是运用技巧,做到“看上去像这样”。
广告用图像替代了语言。感染力成为人们选择商品的依据。广告教给我们:1.信息简单短小优于复杂冗长;2.表演优于说理;3.得到解决办法优于面对问题。
政治知识意味着“图像”而非文字,把自己包装成经验丰富,诚实可信的人。我们无法知道水能胜任州长,但我们知道谁的形象最能排解我们的不满。电视通过“形象(人们想要的形象,所以政治家把自己塑造成观众希望的形象)”让人们相信谁比谁强。
电视广告舍弃了真实可信的产品信息;形象政治舍弃了真实可信的政治内容;电视舍弃了思想也舍弃了历史(因为历史只对那些认为过去可以滋养现在的人有用。而电视给予的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不连贯的世界,没有过去,没有历史)。
图像和片段的媒体,瞬时即逝的新闻,无法提供给我们连续性的语境,把我们改造得不会记忆了。破碎、零星、碎片的信息无法汇成一个连续智慧的整体。
奥威尔的《1984》以为要通过政府控制(真理部)和禁书来控制信息的流动。而电视以图片和碎片新闻/信息,使人们丧失了判断信息的能力。我们要担心的是电视信息的过剩而不是国家控制。在电视传播的信息面前,我们根本无力保护自己。
10. 教学是一种娱乐
讲电视对教育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哲学“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汗水和耐力必不可少”。
像字母和印刷机一样,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
教育是为了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
适应电视而长久坐在电视机前失去思考、记忆
适应手机而长久拿着手机失去思考、记忆。
要成为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三个条件:1.不能有前提条件。(随到随看,无需知识积累;每一个节目是一个完整的节目,不要求观众具备其他知识,也不会要求学习知识是循序渐进,也不会强调知识是需要基础知识积累的);2.不能令人困惑。(困惑是痛苦的。对于电视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满意程度而不是学习者的成长。)3.不能有大段的阐释。
电视,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视听设备。这些媒介让节目以娱乐的形式出现,而教学与这些设备结合,也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不是说以娱乐辅助教学不好,而是这样整体是娱乐的信息环境让学生天然的认为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都可以娱乐的形式出现,也必须以娱乐的形式出现。若学习不以这样轻松愉快的形式出现,就会让学生觉得受苦,压迫。
11. 赫胥黎的警告
赫胥黎著有《美丽新世界》
如果我们没有听到痛苦的哭声,我们还享受于此。我们没有受到压迫,我们还会去反对娱乐化吗?我们拿什么武器去反对?
如果严肃对话的语境成为一种笑话,我们该抱怨吗?还是已经适应而不自知了。
这个因过度大笑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有什么救命良方?
作者提出了解决办法:打碎技术设备和干涉媒介使用都是不可行的,通过教育,教育学生学习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学会怎样疏远某些信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