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英语学习的“难”,到底难在哪里?
学习英语,即使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也有不少同学感到十分为难。
如果要问,我们英语学习的难,具体难在哪里?可能不少人会说:“难在哪里?这不是明白的吗?语法难,听力难,写作难,还用问?”。
是的,的确如此,这些难点都是一直存在的,也是一致公认的。不过,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如果我们从语言的学习与语言的运用都是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这一基本点出发,再来看看并试着分析一下我们学习英语的难,找找其原因,是否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一些启发和一些帮助呢?
如果我们能从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妨先观察一下,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们的母语(汉语)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我们可能都会注意到,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语言的语序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汉语是SVO结构语言(SVO,S为Subject,意即主语,V即Verb,意即谓语,O为Object,意即宾语),即语法顺序为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如果我们仅谈SVO这样的术语,或许比较抽象,难以说明。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说:“人咬狗”,或者,“狗咬人”这样的话,想必人人理解,歧义不会太大。如果有人说:“人狗咬”,或者“狗人咬”的话,可能有些人就要挠头了,不好明白了。因为搞不清楚这里的“人狗”狗人”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了,是名词?还是人狗咬到一块?还是表达不清?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看了。所以,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语言的语序是十分重要的。
幸运的是,英语也是SVO结构,和我们的母语相似,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理解上的便利。但是,我们的汉语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在汉语中,我们常用简短的词语来表达复杂深奥含义,而英语则是用“从句”等复杂句子来表达复杂的意思。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不能立即明白,我们不妨稍作停顿,仔细回想一下为好。在我们的汉语中,有着大量的成语典故等表达方式的存在。这些成语典故不仅有着丰富的含义,而且有着历史背景。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成语都可以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但是,这些简短的四字成语,用在谈话或文章中,大家都可以瞬间明白其含义,不需过多解释。而英语就没有这个特点,英语的复杂意思是用从句来表达的。从句一出,英语语感不好的同学就会立马崩溃,虽然同是SVO结构,但一旦加上从句,就有太多的V的存在,在这么多的V中,实在难以搞清哪个是大V?哪个是小V?哪个是主V?哪个是次V?找不准V的位置,意思也就无法准确理解了。
如果,我们说,英语学习的第一个难点是从句,相信会有人赞成的。至于是不是第一,可能会有些争议。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的所说的难点,只是随手提及,并无刻意安排,因此,也就不对其顺序过多讨论。从句之所以难,并非其本身有多大的难度,或者有多么复杂,而是我们母语中没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初学者来说,有些不太习惯,也不太适应。
如果大家能理解并赞同上述观点,我们继续:
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我们汉语还有个特点,这就是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意思要配合。汉语的语法,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但是,我们汉语对词义的配合,则要求相当高,因为汉语是靠语序和词义的配合来表达准确意思的。
这样笼统一说,或许有些朋友或许理解不深,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大家知道,我们上学时,学写作文,语文老师总是强调“立意”,这个“立意”虽有多方面含义,其实也包含着意思配合的内涵。譬如,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写过一首诗叫《大风歌》(有人考证说,该诗歌可能不是刘邦所作,但至少可以说是因其才流传百世的)。诗词内容如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气度,绝对是皇帝手笔。由于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语意的配合,赞叹暂且放下,言归正传。
现在,如果允许,我们把这首诗的略作改动,看看意思配合改变后会产生什么效果。譬如:这首诗的头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如果我们说:大风起兮尘飞扬,估计语文老师还能接受。我们接着来,如果我们说:大风起兮砖飞扬,估计老师的脸色就会不好看了,心里可能开始有气。如果我们说:大风起兮屁飞扬,估计老师应该拍桌子,考虑叫家长了。然而,在这几个变动的句子中,没有一个是不合语法的,换句话说,语法是没问题的,有问题的只是意思不配合而已。因此,我们说,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汉语对词语词义之间的配合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
说到这里,有些同学可能不同意,他们会想:“这不是废话吗?有哪个语言对词义的配合要求不高呢?”
是的,每一种语言对词义之间的配合都有要求,英语也不例外,但高到什么程度,这是另外的话题,就应具体探究了,这里不再过多讨论。除此之外,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英语还要求另一种配合,这就是词素之间的配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