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一些有关舒适区和学习区的概念,当时对这个概念感到眼前一亮,便去深入探索了一下,也有感而发的想到了前几年自己被舒适区困住的问题。
舒适区理论的概念
舒适区理论,将人们想学习的事物,根据心理难度,划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 学习起来心理比较舒适的东西,比如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习以为常的事务。
学习区——学习起来,有一定挑战,会让人感到不适,但不至于太难受。
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让人感觉严重不适,有时甚至会崩溃,放弃学习。
理论上讲,最理想的学习心理状态是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是对人们的能力成长最有建设性的。
三个区间也会有转变。比如,随着人们自身能力的进步,原来的学习区会转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同时,原来一些无法着手的事情会变成可能做到的,也就是一些恐慌区转变成了学习区。
我的感想
读研的第一年,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做事,在学习。可是一年结束后,我的进步很小,小到,在我若有其事地跟别人描述我这一年的成长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在忽悠别人...因为那些屁话,自己都没法相信。
让写文档,写论文——我会啊,ok。让我直接负责项目开发,——sorry,我不会。我害怕,总想着这事得有人教,有人带。
总而言之,这一年,我要么舒适,要么恐惧,所以忙碌地一筹莫展。
不过,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勤奋,而且还会卖萌的美少女更让我满足了~(^o^)Y~。
so,一筹莫展是什么?I don't care。
终于有一天,我对枯燥僵化的文档深恶痛绝,我对明年就业感到压力山大。这时,我突然发觉,我会做的事情没一件可以安身立命!!!
于是我只能慌张地问自己,有哪些有价值的事情,我能学会?
我开始分解那些让我害怕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我能学会的模块(学习区),逐个击破,希望最后对那些让我害怕的事情说一句so easy~。
我开始思考那些空洞的大理想。哪些是我能够现在开始规划,然后落地的;哪些是自相矛盾的,我需要放弃的;哪些是离我火星到地球的距离,根本不知道是什么鬼的。
对人生规划的感悟
一直以来,我对自己事业的理想是,在四十岁左右能赚足够的钱、受人尊敬,而且还能保持平静愉快的心态去工作和生活。用舒适区理论来说,就是我在四十岁时,能把“赚足够的钱和受人尊敬”所需要的能力基本囊括在我的舒适区。
而现在这些所需要的能力大部分都在我的恐惧区,如果我想达到那个理想,那么,从现在23岁到40岁的17年,我必须去了解这些恐惧区,把了解的比较充分的恐惧区分解成一个个学习区,然后通过不断练习把一个个学习区转换为舒适区,直到那些恐惧区全部溶解,我的理想就实现了。
所以只要每天问自己,今天我对恐惧区有没有新的了解?在学习区有没有新的成长?在舒适区,有没有利用自己的熟悉和擅长,产出成果和价值?我向理想前进的脚步就一定不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