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铁和公交车、出租车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以外,人们也用自力的方式来解决出行。
所谓的自力方式,比如自行车。自行车也叫单车,现在的“共享单车”时代,自行车这个名字少见了,叫单车的多。但是它的学名还是自行车。自行车嘛,好就好在自力解决,不是说不骑它就能自己走,而是说,自己骑上自己的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自行车确实比较灵活,如果不是很远,天气不冷不热,骑自行车出行的很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出发,自己的车,自己做主。也可以随时停下来,比如买个菜,比如临时想去个厕所,比如看热闹,把自行车停下来,很方便。完事了,骑上自己的车,继续走呀走,乐呀乐,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拥挤的问题,没有和售票员的争执或者性骚扰的流氓还有让不让座的尴尬。
当然,还有车费的问题。自行车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那时候,很多人坐公交车是要考虑一下的,因为公交车是要付费的,而自行车不用。那时候,有多少人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呀!可是呢,悖论是,连一毛钱的公交车费都没有,怎么可能有一百元钱买一辆自行车呢。自行车的地位,曾经和私家汽车的地位一样崇高,就像现在人们的想象力还达不到自己去买一辆私人飞机一样,那时候,自行车就是人的最重要财产,曾经比现在的汽车地位还高。
人们还记得“飞鸽”和“凤凰”这样的名牌国产自行车的年代,还记得更早的时候就有人玩儿英国的“凤头”吗,那样的自行车,就是汽车里的跑车,拥有者每天擦拭,爱不释手。
自行车的当年,其地位确实能比现在人们汽车的地位还高,有多高呢,基本上相当于现在人们的房产。有这么严重吗?当然有了。现在人们把自己的主要财产都投资在房子上了,而那个时候呢,人们除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块儿手表,也没有别的财产。留下来的很多老照片,人们在下雨天小心的搬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或者人们给自己的自行车上油,人们真心爱自己的车,因为自行车真的就几乎是自己的全部。
丢自行车,借自行车,买自行车,自己“攒”一辆自行车,相关的故事太多了。因为一辆自行车结婚不成或者朋友绝交,那时候,人们还是穷啊。
自行车还是社交方式,比起私家车的封闭,自行车可以自己骑,也可以结伴骑。大家一路一起骑着自行车,工人或者学生,在单纯的阳光下一起走,一起回,在那些早晨或者夜晚,自行车的骑行声混杂爱情和亲情,叮铃铃的自行车追赶着时代和生活。车胎破了,链子掉了,后面的车超过前面的了,故事发生了。
还要补充一句,自行车不仅是自力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那时候纯朴家庭的运输工具呀。不管是城市里的男式的“二八”自行车(二八的自行车,不是二八的俏佳人)还是农村的“大铁驴”,都简直神了,粮食,蔬菜,劈柴,都靠自行车来运输。一辆自行车能驮八百斤,说起来像传说,也许已经没有人信了。除了货运,还有客运呢,一辆自行车不仅是自己的交通工具,也是全家的。男人骑上车,大梁上坐一个孩子,后衣架上坐着女人,女人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走啦,出发!家家都很幸福,家家都是练杂技的。那时交警的主要精力不是抓酒驾罚款或者躲在角落偷拍,而一度是抓自行车带小孩儿的。人们也是没办法呀。
后来人们对自行车就不当回事了,以天津为例,自行车厂,国营的渐渐不行了,王庆坨那边的民营的车厂,多如牛毛。飞鸽名字不够洋气,叫什么斯普瑞克吧,也没有挽回颓势。自行车丢了也不心疼了,干脆买旧的骑吧,丢就丢了吧。私家车越来越多,自行车越来越少了。直到现在自行车正式更名为“共享单车”,自行车重出江湖,自行车已经不再属于自己,好在骑上去,还是自己想去哪里就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