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人物专访的身份遇见过很多人,得以在极为陌生的情况下,观察她/他的行为举止以及内心信仰。在很多年之间,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促进我一天又一天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分享在这里。
Dolce &Gabbna属于进入中国比较晚的奢侈品,比起最会占位置的LV和Gucci,毫无疑问,意大利传统式的家族管理使得其每一步走向都稳,但,只好了三年时间。它毫无疑问在2012年受到全球奢侈品牌朝中国扩张版图的影响,在各地布局。我无法知悉2012年后的太多财务情况,只知道D&G并入一线,最早的旗舰店外滩店关张,以及长期中国区老大的人选缺失。国际上来讲,不断传出大本营被意大利当局追索税费的消息。几乎是连着来的,香港惹出事,北京也是。
可是,这也不算什么。常常能见到的那些品牌祸事,总有办法在大把银钱后消失,或者变得不负面。DG也是一样。很快,这些事情就被丢到了脑后。
第一次见到DG本人,是耐奥米到访的时候,2010年。讲起来,DG算是一个比较抠门的品牌商,无论是给公关的钱还是给代言人的钱,都是斤斤计较的那种。蛮奇怪的是,财务的做账手法却是催着供应商给发票,快速付钱结账。
“她们是我们的谬斯。”换言之,不是很需要各种明面上的代言费。
他们被公关团队护送得好好的出现。身边一圈意大利人,外围香港人,再外围中国人-北京+上海。跟其运营的重心一模一样。被高端杂志包围住半个小时后,他们开始签售白T。光头很滋润,高个很从容,淡定不迫地进行着。如果讲对待VIP签售客人明显的区别,拥着帅哥自拍多,长相丑的自然无视。
台北来的人开始在门口抽烟,特别请来的DJ在自有的MartiniBar里放着音乐,前来投诉灯光效果未经审批的公安已被摆平,一切歌舞升平。他们也觉得歌舞升平。此后,他们开始了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因为有无数的媒体编辑向他们要采访要合作。杭州,北京,沈阳。
然后,事情慢慢淡去。一切皆从朋友圈和报纸上阅读。
两年后,我在跳舞的时候,有个香港的男生在聊起DG的矮个“上次在香港很红的酒吧碰到,他还摸我屁股。真是有够瞎!”
直到2015下半年的某一天,我站在影棚里,直到又将见到这两位。第一个念头是,他们老了很多。
侃侃而谈的换作是亚洲视觉总监,一个很帅的意大利人。看得出来,很善于做媒体关系。其他的人,都像不太晓得自己要做似的,自己归自己人聊天。高个先生和矮个先生没了原先那种“天哪,这个好美”的声音,变成了“好吧,你们告诉我怎么做吧”。
我的感知告诉我,他们失了朝气。
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我觉得是不太晓得应该拿中国市场怎么办。在大家都赚钱的时候,他们选择在香港观望;在大家都赔钱的时候,他们也赔钱。
那些喜欢买下DG的人,不少是身材不佳的温州太太们。能在店里听到他们讲买菜卖菜的家常事,有时镜面里会有瞬间的困窘:到底是在哪里?
反正年华渐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