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散文‖规矩背后的真相
我家老宅的门楣上,曾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字,据说是太爷爷用砍柴刀的刀尖刻的。
如今老房子拆了,只有门楣被我抢救下来,斜靠在书房的墙角,每天看着孩子用平板电脑上编程课。
六十岁的堂伯上个月住了院,酒精中毒。表弟在病房外红着眼睛吼:“说了多少次不能喝!”堂伯虚弱地笑:“你张叔叔递过来的酒,能不接吗?”
他说的张叔叔,三年前就去世了。堂伯忘了,就像他忘了医生嘱咐,却记得“茶七饭八酒满杯”的老规矩。
这规矩我懂。七岁那年给客人倒茶,因为倒了满杯,被父亲罚站。他说:“茶满欺人,你这是要赶客。”
可去年公司年会,95后的下属给客户倒红酒,直接满到杯口。客户是法国人,惊喜地竖起大拇指:“中国式热情!”那单生意居然谈成了。
我开始怀疑,那些刻在骨头里的规矩,到底是护身符还是枷锁?
朋友老武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二十余年,工地上最讲究忌讳。开工要祭拜,桩基不能朝西,工人不说“翻”字。
可去年他接手个政府项目,工期压得紧,只能三班倒。午夜时分,挖掘机挖出清朝的碎瓷片,老师傅说要停三天。
老武抽完半包烟,最终挥一挥手说:“继续挖。”后来他跟我说,那天他梦见太爷爷拿着戒尺打他手心,醒来发现是手机在震动——甲方催进度。
规矩在生存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老母亲生前一直保持很多习惯:不用红笔写人名,筷子不插饭碗,初一不扫地。她解释不清缘由,只说“老祖宗传下来的”。
直到我在古籍馆查到,这些忌讳大多源于农耕时代的生存智慧——红笔象征血光,立筷似祭奠,初一扫地会把财神赶走。
原来每个荒唐规矩背后,都站着一个个饿过肚子的祖先。
最让我震撼的是去年在终南山拜访一位老道长。道观破败得只剩三间瓦房,香火稀薄。我按规矩奉上香油钱,老道长却摆手:“心意到了就行。”下山时突遇暴雨,躲进山洞发现石壁上刻着《道德经》。雨水顺着字迹流淌,“道法自然”四个字被洗得发亮。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规矩不是刻在石头上,而是流在雨水里。
我孩子这代人有自己的规矩。他们不在朋友圈发负面情绪,不随便给同学点赞,不连续回三条信息。这些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和他们玩的手游规则一样清晰明确。
有一天,我看见孩子和同学视频,对方说了句“我奶奶去世了”,孩子平静地回答“节哀顺变”,然后继续讨论作业。
我忽然想起堂伯守着的那些酒桌礼仪,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在各自的时代里,学着如何体面地活着。
昨晚跟朋友一起喝酒,那位东北老板拍着我肩膀说:“兄弟,咱这儿规矩,感情深一口闷!”我看着杯中晃动的白酒,突然想起行禅师的话。
我放下酒杯,给他倒了七分满:“哥,留三分给明天。”他愣了一下,大笑:“在理!”
出门时夜已深,便利店的小妹正在换班。两个姑娘互相交代:“冰淇淋过期那盒记得扔。”“知道啦,这是规矩。”她们笑作一团。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照着秦砖汉瓦,也照着塑料货架。所有规矩终将老去,但总有人在某个夜晚,举起七分满的酒杯,与千百年前的某个祖先心意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