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看过《你好,之华》了吗?”
“看了。”
“好看吗?”
“嗯,怎么说呢...”
“哦,懂了!那我去看《毒液》啦,吼吼吼~”
其实,我什么也没说,但95后的妹妹很快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的确,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一如清淡的文艺片那样,不会迎合所有人的口味。
如果你喝惯了可乐,我劝你别去看,或许味蕾已经不习惯白开水的淡;如果你喝多了鸡汤,我劝你别去看,当认清命运的真相,你也许会心不甘。
如果说《你好,之华》与《情书》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电影缓慢的叙事手法,自然光线的捕捉,画面里反复出现窗、窗帘、人物侧面的特写、LOMO灰的色调,处处都有当年《情书》的影子。
只是,这一次,导演不再追求画面的唯美,而是更接近平实。
“信”做为穿起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得以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重温年少时错过的风景,回过头来细细品味。
当往事的碎片被一一拼凑起来,欣喜过后,呈现在眼前的真实,终究还是错失与遗憾。
与《情书》不同的是,《你好,之华》并不是一部纯爱的电影。它更像是20年后,岩井俊二对人生、命运、生死这些大问题思考过后,写出的答卷。
生命的觉醒:晨晨
生死,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是懵懂的。送走母亲之南的那天,晨晨并没有哭天抢地。他平静地说:“姥姥家的网速太慢了,我要去小姨家。”
这样的平静,直到他遇到了一只死去的小鸟时,才戛然而止。虽然他只是怔怔地,看着地上僵死的小鸟发呆,但内心却正经历着一场痛苦的觉醒。回家后,他放生了家养的小鸟东东,还给它自由。
他让东东捎给天堂的妈妈一封信:
“妈妈,你好吗?我很好。”
这个时刻,如同《情书》中藤井树对着大山喊:“你好吗?我很好。”那个经典隽永的画面一样动人。
只是20年后,这样的动人瞬间,平淡得让人不曾察觉。
晨晨选择出走,原因或许他自己都说不清楚。在公园的台阶上,之华奋力追回赌气的晨晨,此时的晨晨显然开始痛了,也开始懂了。只是,一个孩子,他并不能察觉与表达,身体里游走的那股悲伤,无法抑制,只能化作与世界对抗的倔强。
人生的悲剧:尹川与张超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这仿佛是为尹川与张超量身定制的人生预言。
当年,从天之娇子身边抢走之南的张超,并没有比痛失之南的尹川幸运。那一年,他们两人,一个赢得漂亮,一个输得凄惨。20年后,却意外巧合地回到同一个原点,同样过着一地鸡毛的生活,而张超更是活成了一个人渣的样子。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人生总是如此夸张的错位,又无法挽回。
命运的真相:之华
很多人说,周迅越来越不像主角了。《如懿传》也像是一部没有主角的电视剧,毫无爽点。
之华这个角色,始终像是一个旁观者。年过不惑之年的周迅,开始变得不再追求光芒,而是克制住自己的主角光环,开始压着演戏。
她不用力去展现自己的演技,甚至一度让观众忘了她是一个主角。她对人物的刻画在于细微之间,珍惜观众们的注意力,让度出空间,使情节本身直达观众内心。
生命是一场轮回:之南
睦睦对晨晨说:这是妈妈留给我们的信,这里面一定有她想跟我们说的话。然而,并没他们想要的遗言,之南“迷一样的遗书”是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回应。之南不想对自己的儿女说出答案,只把自己最宝贵与绚烂的记忆留给了他们,孩子是她的希望。
电影里的之南,同样也没有给观众任何答案,她的最后一丝希冀,被深深地隐藏在迷一样的,泛黄斑驳的初中毕业致词里。
历史并不是单纯的重演,而是押着同样的韵脚。
飒然与睦睦像是另外一个轮回里的之南与之华,轮回意味着还有未来。
故事的境界:岩井俊二
一如20年前,安静地讲故事的岩井俊二,不喜欢简单地留给观众答案。他只是温柔又细心地还原生活本身所展现给我们的样子。
然而,就像一篇没有结论的文章,一篇没有拔高立意的作文,总是容易被老师扣分的。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答案的结局,总是让很多观众感到无语。
然而,正是这不破不立的境界,才具有最广阔的意谓和最深沉的答案。
年少时,我们总爱问为什么,知道答案后的满足,甜得像颗糖,不给糖就撅起嘴。
后来,我们也爱问为什么,但是答案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不是我们有了答案,而是已经不再想把命运看得太清楚了。
正如生活,并不都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电影,也不都是福尔摩斯的线索与逻辑。
命运本来就是没有任何理由,也毫无逻辑可言;你问出的问题,它通常都没有回音。
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