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某部电影或某句话突然想改变自己,然后鸡血满满的买了很多书,决定一天看一本书。
但最后除了第一本,其它书你压根就没动过。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在大学时曾经买了一百本书放在寝室里,第一本只看了四五页,然后其它的就全都堆在书架上积灰。
当时的室友也一样,不知道看了什么视频之后受了刺激突然想学弹钢琴,先是买了个电子琴,练了几天不练了,埋怨手感不行。于是电子琴扔床底下给蟑螂当窝,又买了个电钢琴。但到最后它最大的功能是被我们拿来放洗完澡换下来的咸衣服。
像这样之类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三分钟热度。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才刚开始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想改变了。
有个叫琳达·塞利格曼的心理学家,把行为的改变分成了5个阶段。分别是潜意识阶段、意识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
潜意识阶段是你还没发现问题,或者是你已经发现了问题,但还没打算改变的阶段。
意识阶段是你发现问题并开始打算改变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有行动力但也最脆弱的时候,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弃。
准备阶段是你去了解一些相关的步骤,为行动的开始提前做好一些相关准备的阶段。
行动阶段顾名思义就是开始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改变,开始着手解决问题的阶段。
维持阶段就是保持住某个目标,或者是防止复发亦或是强化练习的阶段。
大多数人都是在意识阶段的时候,直接跳过准备阶段到达行动阶段。在还没有做好改变会带来的不适的准备,没做好适应漫长的过程之类的准备时,就迫不及待开始了。于是就总是变成了三分钟热度。
就拿减肥来说吧,在减肥行动开始前,你要先探索自己的承受力。比如改变饮食改变作息会对自己带来什么影响,保持运动对自己来说有多大的困难等等。这些都需要你在准备阶段去探索的。
如果少了这个步骤,你就很容易出现预期太高,然后因为预期过高和现实的严重不符,导致了你的放弃。因为不经过准备阶段,我们都会过程想得简单,对完成目标的过程过于理想化等等。
那要怎么做呢?我是怎么做的。一是降低预期,追求成功率而不是改变的幅度。这样除了降低目标的难度,同时也能让你逐渐修炼出一种制定并完成计划的能力。
二是在准备阶段的时候就探索自己对目标的执行度。比如当我前阵子吃到172斤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想买个跑步机,等回家了每天跑步。那我是怎么探索的呢?
我一开始是决定每天先跑一两公里,看看能不能坚持两三个星期,因为21天养成一个习惯嘛。如果我现在就可以做到,回家自然也是可以的。之后想想觉得不行,要先降低一下预期,于是改成了两天跑一次。
然后后来发现培训基地的四楼有两台跑步机,于是我就两天上去跑半小时,跑了一个星期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所以我就知道了,我这跑步机不用买了,因为回家了我应该也一样做不到。
那怎么办,再降一下预期,买个跑步机回家三天跑一次总行了吧。于是我又开始三天跑一次步的尝试,持续到目前,基本上能做到三天去跑一次步。如果我能坚持21天,这个跑步机可能就是可以买的。
所以,下次当你想制定某个目标时,想想行为中的五个阶段。看看自己有没有跳过准备的阶段,有没有把预期定的太高,是否做好了改变会带来不适的准备之类的。这样才能制定出一个更有可能完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