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老郭也算是一个手艺人,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在村里卖过豆腐。每天起个大早,紧赶慢赶到早上,用家里那辆带有那个年代标志的永久牌自行车,在后座绑着一个自制的木盒,里面放着刚做好的豆腐,上面盖着豆腐布。他先在自己村里转转,然后再去别的村,在村里转悠的时候,他一般都是推着走,边走边吆喝着:“谁打薄豆——腐。”故意把豆字拉长音。出了村他就骑上自行车走,他快慢结合,该快时快,该慢时他就慢。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不干了。
现在马上快七十的人了,觉也少了,他不像我父亲,喜欢睡觉,只要躺床上,不出五分钟就能听到打鼾声。老郭则不是这样,像是保持着那时买豆腐的习惯,晚上有时睡的很晚,早上起来的却很早。他起来后,还是先在村里转转,然后就来我家,看我们家关着门,他就知道我父亲还没起来,接下来就用手使劲的在我家大铁门上,猛地敲几下,在原地再等个十几秒,不见我父亲来给他开门,他便无趣的离开了。等父亲缓过神来,他已经走远了。
接下来就是去村口看看自己那点菜地,那是他爷俩日常开支的来源,每天早起必去,一天最少不低于三次。
等看过菜地回来,早上也不吃饭,骑着他那白色的电动两轮,就开始上街转悠了。在路过大桥时,看到村里的剃头匠刘某,又在桥头摆开他那剃头的阵势忙活着,他便凑了过去。把车子停在靠近刘某剃头摊的旁边,把车子拉起驻车架,自己一屁股坐上去,与他们闲聊。有时快中午去的时候,等刘某忙活完,还帮着他收拾一下。
前天,我在超市碰巧遇到了他,他当时在收银台结账,我刚好也赶到。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是他,反倒是他先看到了我,先给我打了招呼。我问他买了什么,他提起手里的食品袋让我看。隔着透明的食品袋,一大个圆圆的老式月饼清晰可见,
“买了月饼啊,马上过节了,月饼总是不能缺席的。”我说。
“过节了,月饼不能少。”老郭笑着说。
老郭与村民老李平辈,他比老李大两岁,平时两人碰面总会互相开玩笑,老李见到老郭总会称呼他老郭。老郭听到后假装严肃地说:“常言道长兄如父,你怎么能直接称呼我老郭呢?”
“咱俩平辈,不称呼你老郭,称呼你啥?”老李说。
“我是不是比你大,是不是恁哥,快叫哥,一点都不知道尊重兄长。”老郭说。
老李听到后,不禁笑了起来,连着说了两遍:“你是谁哥?你是谁哥…”
有一次早上在路口,老郭又与老李开起了玩笑,他问老李说:“起来那么早,嬎(fan,饭)了没?”
老李听这话知道老郭在给自己开玩笑,马上就笑着大声的回怼过去:“你嬎(饭)了没?你起来那么早,应该嬎了好几窝了吧?”
“我是问你吃饭了没,看你想到哪去了,哥是在关心你,咋就不知道好歹呢?”
前一段时间,老郭又给我父亲开了一个玩笑,是要芝麻的事。今年父亲种的芝麻收成还不错。前后补种几次,最后一次补种,又从家里拉水浇了一遍,后来芝麻快成熟的时候,遇到大旱天,又浇了一遍,种一点芝麻真是没少费力气。
前天听父亲说,老郭几天前就想要点芝麻,他们家种的几乎没有收成,给我张口要了几次了,就准备给他几斤。结果他又送了回来,他说当时给我父亲开玩笑的,他多少也收了几斤,够换香油吃了。
老郭就是这样,喜欢和周围的人开玩笑,他这一辈子不图别的,就图个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