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再见2022,你好2023」主题征文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要走的路,要坚守的远方,可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并不容易。当我们缺乏外部的资源禀赋时,向内探寻或许是不错的解决之道。
理想与现实差了一个实践的距离,就是千差万别。“向内探寻”这四个字,脱口而出,可真正落于实处并找到方向的又有几个呢?绝大部分人都在浪潮的裹挟中被推着前进。
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这是我们的普遍现状,也是我2022年学习和生活的主基调。
1,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要,想要,这是一个内在的渴求,欲望,驱动力。
自从考研结束,对于上岸这个抽象化目标是毋庸置疑的。在近一年的备考中,这种踏实学习知识的状态更是喜欢的,以至为日后埋下了盲目乐观的种子。
考研一志愿未果,调剂出现转机,即便如此,也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自己和解。错过了提前联系导师的时机,开学时,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
初入新环境,梦还是要有的。在与我导的第一次见面中,被问及了日后打算并简要阐述了学术之路远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容易。可要是这三年能够好好静心做学术,透入内里,迎来的将是人生华美的蜕变。
经片面化理解,对抽象化结果的急切渴求以及自认为拥有某种特质的加持下,舍我其谁。
我导本就是放养型,经过研一上半学期的探索和迷惘,尤其是同辈压力下,2022年2月9号还是鼓足了勇气,将这半年“蓄谋已久”的感受一股脑儿的发给了我导。这次长谈是我筑梦的起点,似乎也预示了结局。
上半年,我导积极主动了,反倒是我们迟迟不得进展。那段时间,总认为自己有努力,可出不来成果就很迷,而这一基调贯穿了始终。这种自我催眠的幻象,在每次组会展示时,总被击的粉碎。
6月初,同门的初稿完成,我才完成了大体框架和数据收集,离成型还遥遥无期。无疑,同门的成果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有股子做学术的灵巧劲儿。
2022年6月29日,初稿总算完成,当自己满怀期待等着老师审阅时,它成了一个没人过问的“阶下囚”。待组会时,才知道这是个先天畸形的婴儿,需大改。自知存在许多不足,可总感觉自己真切的花了好多功夫,真的就这么的一无是处吗?
经过投稿,后期文献阅读的积累,对论文主体框架和行文脉络的熟识,才发现自己煞费苦心写的东西,可能真的就是一个笑话。
暑假两个月,绝地反击的间隙,总归要证明自己,我也有写论文的机灵劲儿。可两个月过去了,自己笃信选择的研究方法终究是没有坚持下来,落荒而逃。
老师对我的期待所剩无几,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还能迎来蜕变吗?
这个空泛的,狭隘化理解的美好愿景,就如天井里的一弯月影,刺激着我,勾引着我,当自己沉溺于一个理想化的幻境,也就忽略了当下,更忘了自己。
我只能通过走学术这条来迎接这三年的蜕变吗?下半年的学习中,依旧在自认为努力,结果不甚理想,与同门愈大的差距中游荡,我导已然对我的状态不抱期望。
或许在她看来,日常的我,敏感,不自信,容易陷入自我情绪中;组会中的我,不够努力,混日子。一次与我导的聊天中,她又问起了我接下来的打算,是的,我犹豫了,更羞于说出自己所想走的这条学术路。
她非常直接的击中了我深藏于内心的恐惧,人生的选择多着呢?考博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过自己的小日子也没什么不好。一路沉默,内心一路熄灯,仿佛掉入无底深渊。
痛苦、无助、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您看到的也只是我呈现出来的样子,为什么这么快就下了定论?
日后的学习中,依旧难有大的突破,差距难以弥合,反倒越来越大。对于考博梦,更是羞于启齿了。
2022年年末时,小M要去实习了,这是未来找工作的敲门砖;小G准备来年开始备考公务员,我再一次陷入了迷茫与沉思,我该做什么?
2,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能,能够,这是一种现实的考量,能力,积淀,自己的长处。
小镇做题家不失为千万农村学子改变命运的“捷径”。这条道当然不易,在路上了,似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别无选择。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似乎打开了一个缺口,世界是平的,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现实。对面自媒体这个风口,依旧一事无成,学习还是我的主旋律。
没有外部环境支撑,内在的探寻更为不易,可更历久弥新。
2022年1月1日,重回简书,开始了自我的和解之旅。外在学习的不如意,它成了抚平情绪的出口。
不断输出,不断深入,不断挖掘,它似乎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能做变成了想做,这种“想”是内心渴求刺激下的主动为之,而非外部环境重压下的被动行为。
2022年6月20号,一次偶然实地调研的机会,这篇文章关于家乡|一切都在变诞生了。它受到了文友的喜欢,也深得自己的青睐,一种隐约于内心的东西或许埋下了种子。
这一年,学习之余,不断的听各种演讲,访谈,它们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从已出发,去遇见更大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半年,我写火车上的见闻,写菜市场的烟火气,写家乡的点点滴滴…慢慢明白了自己的位置,懵懂中找寻了自己的期待。
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爸妈在外务工,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长大,那种自由、无拘束,是从小形成的教养。
这一年的记录,让一切都有了遵循。似水流年,水过无痕,可它已深入肌理,土层已悄然发生变化。
现今,依旧在追问自己考博的初心,为什么想要考博呢?这源于对某种状态的迷恋,已经体验后的难以忘却。
还记得《侧耳倾听》里,月岛雯在人生的关键期,毅然选择坚持所爱的那份笃定。
仍不能忘《龙猫》里,爸爸困于书海,埋头书写时抓耳挠腮,小梅在视野范围内充分释放着童真的温馨场面。
这两个场景,看了一遍又一遍,在内心激起一茬又一茬的浪花,我想要的状态,憧憬的未来图景,是如此的真切,似乎又是那样的触手可及。
自我刻意去强化某种状态时,原来模糊的意识似乎渐渐清晰了,一直笃信考博的这条路,可能只是对某种状态的过度痴迷,学术之路也仅是这种状态的外显体现,只要内核不变,不是非它不可。
从年初到年末,这一年的拉锯,撕扯,总还是没能深入到学术的内里,渗进去,更难生发出极大的热枕。
在反复的激荡中,或许自己并不适合坐在密封的环境里对着电子屏构思论文,更难在前人基础上有任何的创见。自己不见了,抛却了过去经历的总和,悬于半空中来构建地基,能稳吗?
这期间,有过冲动,自以为是,一不小心又滑向另一个极端,可待实践时,所爱需长久的维系,非心血来潮。
浪潮过后,归于平静。着眼当下,学业仍是主旋律,一旦战术性目标完成,奔着战略性方向前进。立足自己,维系所爱,去生发出更大的可能性。